相关报道:金融危机下留学热潮: 80后海外成为“蚁族”
“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居住群体的典型概括意味着像蚂蚁一样的“弱小强者”。 有兴趣的是,“蚁族”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美国。 在美国不仅有出生长大的“蚁族”,还有留学生的“蚁族”。 最近,记者访问了纽约80年后的中国人“蚁族”凝聚区,暴露了美国“蚁族”的生活:“年轻无力,但努力无能”。
纽约版《唐家岭》:每月只租250美元
唐家岭,北京最有名的“蚁族”凝聚村之一,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 来自全国各地的约5万毕业生租给农民盖的5、6层民房,各层12间,各房间10平方米,2、3人各挤一间,最多70、80人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也许所有繁华的超大城市后面都有这样的唐家岭。 曼哈顿的“唐家岭”集中在东百老汇地区,法拉盛散落在华口的民居。 他们有共同的优势,离商业区不远,不需要汽车代理。 行动起来比每月1500美元的公寓房租便宜,生活设施齐全。 于是,这里成了80多岁中国人“蚁族”的最好选择。
把旧房子分成几个房间,一个房间七八平方米,铺三张床,每张床250-300美元/月,有几十人共用厕所、浴室。 法拉盛,来自广州的女性告诉记者,她把自己租的房子分在卧铺上,每月付260美元的房租。 虽说贵,但如果有更“节约”的做法,一张床两个人日夜交替住,三个人轮流睡,一个人每天睡8小时,所以最少每月只需要80美元以上。
毕业后失业,大学生成小时工人
风光出国,毕业于全美名校,身上的光环还没有消失,但只能拿着行李搬到7平方米的小屋里,和外卖的弟弟和洗碗工一起抢厕所。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艰难的变革,置身现实的辛酸故事。
十年多前从上海赴美的曾姨成了中国人的保姆。 她的儿子十六七岁时和母亲一起来纽约读高中。 2005年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 四年后,我拿到了本科学位,英语翻了一倍。
这样的条件,如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寻找年薪5万美元的事业,绝对没有问题。 人不如天算。 谁知道,小曾的毕业时间正好是2009年。 然后,毕业那天到了失业的时候。
求职简历发了几百封,都是“随风飘荡”。 近一年,小小找不到全职拿年薪的工作。 我必须在曼哈顿的小企业打工。 每小时十几美元。
这个收入,当然不能租像样的公寓,所以只能在东百老汇成为“蚁族”。 像他这样“毕业就失业”的80多岁的留学生,在身边特别多,他说过“一个社团能数得清”。 那天,他和妈妈一起去租房子,和同一个中国房地产商说话。 曾先生的经历和遭遇后,50多岁的房地产商脱口而出:“我儿子毕业了至今找不到工作,嗯……”。
宁可“蚁族”不做“海待”
经济不好,即使美国青年毕业后,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蚁族”。 更何况华裔留学生呢?
在杜克大学读研究生的26岁美国人肯是本土的“蚁族”。 为了不借钱,他发明了一个独特的宿舍,叫1994年的福特车。
2009年春天,肯花1500美元买了这辆车。 车停在学校宿舍附近。 晚上,他用睡袋睡在车后座。白天,他用野营设备煮饭。 洗个澡,他去大学健身房处理。 车离厕所约30公里,晚上忍耐着。
姓肯的方法是被中国留学生赵兰学习的。 赵兰毕业于纽约罗切斯特市美国前100名的大学。 当时出国留学,父母为此节俭。 赵兰每年花4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但2007年毕业后找不到工资高的工作。
没办法,赵兰过着“啃老族”的日子。 后来,在国内的父亲恨铁不成钢,变得冷酷无情,停止了他的生活费。 赵兰干着急也没用,卖该卖的行李,每天中午去大学图书馆看书,准备考研。 晚上学肯,在车里过夜。
幸运的是夏天,虽然没有冻死,但是晚上车停在停车场,关门屏住呼吸,半夜蚊子成群出动,他成了蚊子们的盛宴。
父亲怎么也看不到,想让儿子回国做“海龟”,无论如何都比在美国睡在车里当“蚁族”强啊。 赵兰坚定不移地呆在美国,“宁可在美国成为‘蚁族’,回国不成为‘海待’。 ”。
遵守希望,“活下去就行了”
就像很多人问唐家岭的外国大学生一样,为什么不回老家找工作,小赵们经常被劝回国。 但是,出国的时候载着很多东西,可能不能“穿锦回家乡”。 你怎么面对痛苦的父母呢? 于是,他们坚持在笼子一样的小房间里,从低处开始,等待着幸运女神的惊喜。
2008年大学毕业的皇家兄弟来自台湾。 两兄弟又高又大,次子安静,长子说“唾液比茶多”,正在学习金融学。 毕业后,两个人很快在华尔街找到了高薪的工作。 谁知道2008年9月金融危机袭击,短短几个月就失业了?
胳膊和脚都不可缺少,不能一直在家里“蜷缩着”吧。 “啃老族”一年后,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2009年夏天,两兄弟开了夏令营,聚集了华裔新移民的孩子们。
从华尔街的明日之星,转移到法华口的民居开“小作坊”。 其中经验数不胜数。 国王告诉记者,这样的夏令营是中国人集中的法拉盛,一个夏天能出好几家房子,竞争很激烈。 “我们夏令营的学费是全法拉盛最便宜的。 每个学生两个月只收300美元。 ”。
问题是,并不是因为学费少就保证客户广进。 他们一点学校经验也没有,有些课程,报名的人才小猫两只三只,但同样是付老师的学费,挣的钱还没有付工资。 “纯粹吃亏打招呼。”
但是,虽说做了什么,大王似乎有自信说:“我们第一年先提高知名度,活下去就行了。”
是的,继续,总有一天会有希望的。 他们高智商、高学历的背景是因为他们不懈地努力。 此外,我学会了在困难中保护希望。
2009年底,赵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纽约的一家经济研究所,参与了中国经济数据的统计研究。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人生就会闪耀”,这似乎是鼓励80多岁的留学生留学的口号。 (记者:严姗隈罗慰年周佳)
标题:【时讯】揭秘美国华人留学生“蚁族”生活(图)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jy/1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