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创造”引领,专著围绕生活,“孔子”走进人们的家
优秀的传统文化“圈粉”更多的是“树人”
孔子学院创新了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生活和沉浸体验,加深了外国友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大众日报记者孟毅通讯员宋振中
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直播时,它不仅成功“圈粉”,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
5月22日,记者来到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士正坐在地板上悠闲地弹着钢琴。通过在钢琴家面前现场直播的手机,优美的曲调飞进了千千数千名古琴爱好者的家中。
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表示,这种“跨境合作”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学院时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条件。历史和文化,特别是祖先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应该区别对待,扬弃继承。
孔子学院把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的“着陆点”放在与学术研究“高峰”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核心焦点是传统文化的“两个创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5月20日晚,曲阜市晓雪街吴佳村入口处的广场上,初夏的微风徐徐吹来,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一起。这一天,孔子讲堂再次开放。
来自吴佳村的80后农村儒学讲师吴宁是孔子学院的研究员。为了给大家做一个主题为“仁者为美,邻里为邻”的精彩讲座,他提前回到村里收集了大量近期的故事,并用村民能够理解的家乡方言讲述了“和谐”。课程看似简单,却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由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儒家文化普及读本》。
这套书与该研究所过去出版的学术专著大不相同。它不仅阐明了“儒家文化与社区(村)文明”、“儒家文化与公务员培养”、“儒家文化与青年成长”和“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四个扎根主题,而且要求学者深入基层寻找大量新鲜材料。
“我知道有些村民因为你们家占用了我的一点路而感到不舒服,我的家人阻止了你的进步,所以我决定把‘邻里关系’写进《儒家文化与社区(村)文明》一书中,并配以‘六尺巷’之类的故事。”原因很容易理解。”回顾《读书人》的编撰过程,在研究所工作了17年的吴宁直言不讳地说,过去,研究所大多是闭门造车,可以在资料室和办公室附近写书,但这一次,只有曲阜及周边县市跑了十几趟,才在套管里找到儒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
学术研究和写书是该研究所的重要职能。为了改变过去研究脱离生活的局面,近年来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从“基础理论”转向“应用与普及”,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八德诠释丛书》、《儒家精神与中国梦》等57部专著(套),其中有一半以上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注重著书立说,还要通过“两个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2019年9月25日,在澳门大学举办的“儒家文化高端论坛”上,身着中国服装、手捧翟的学生们迈着独特的舞步,随着音乐起舞,儒家文化中的“礼”贯穿于手势之中,引来了观众无尽的掌声。
“礼仪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而音乐包括音乐和舞蹈。许多学生问我“李”和“乐”的关系。我说这种关系很难解释。最好让每个人都亲自体验一下。”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仪式和音乐文化,孔子学院学术交流部副主任、霓裳学者陆泽权在活动中临时增加了一个舞蹈表演。通过查阅资料和排练,120多名参与者对这一祭祀舞蹈所传达的“尊重、爱与和谐”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2013年以来,学院在加强专业学术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果转化形式,以编辑杂志、参与活动的形式融入政治、伦理、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激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胞。
目前,学院正以搭建“孔子+”文化交流平台为切入点,加强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国家的对接合作,建设和规范学术交流基地,推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的水平和水平。
“事实证明,‘射礼’也包含儒家的处事方式。”来自埃及的大伟在孔子学院总部的体验基地经历了完整的射击仪式,突然意识到孔子六艺中的“射击”其实不是崇尚武力,而是崇尚和平。
学院创新文化展示形式,开展了射礼、香道、拓印、古礼体验等十几个儒家文化项目,通过生活和沉浸体验加深了外国友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每年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外宾。
5月23日,记者在体验基地看到,不仅有各种文化体验项目,还有不同尺寸的q版孔子娃娃。
“我们围绕这个q版孔子开发了一系列创意产品,如笔记本、t恤、钥匙链和小饰品。几乎所有来参观的外国朋友都会带着爱买几件。”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负责人张斌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孔子和《论语》名句穿在身上,挂在包里,文化就会有一种符合时代气质的自然传播力。
标题:总书记的牵挂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