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学军
2019年3月下旬,我有幸受邀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并前往安徽省安庆市进行采访。我们见证了桐城派文化的辉煌,走进安庆师范学院送书,参观了当地特色农业基地,参加了文化产业园挂牌仪式等活动。一路上,我的眼睛里充满了鲜花,但黄梅戏,这是在当地出生和长大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触动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雨的早晨,我们代表团参观了安庆黄梅戏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向我们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彩的技巧,如唱歌、阅读、演奏等。看着学生们的训练,我不禁鼓掌叫好。我真的感受到了“一分钟上台,十年下台”,同时也意识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黄梅戏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当晚,当地文联、作协等部门在韩再芬剧院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安排了一场黄梅戏表演。看着舞台上黄梅戏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家乡,家乡的京剧唱腔、二人转和儿童戏剧也萦绕在我的耳边...
我的家乡在山西大同。山西被称为“歌剧的海洋”。除了北麓梆子、周浦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四大梆子剧种外,还有二人转、儿戏、道情、万顷强、地方秧歌、皮影戏、锣鼓腔等50多种剧种,尤其是儿童戏兴起于明末清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一个流浪者与他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恰恰是歌剧和饮食最容易承载对家乡的记忆和怀旧。饮食习惯是记在肚子里的家乡,而戏曲是刻在灵魂里的地方口音。
很多人都知道山西省的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大舞台,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山西元明清时期有2000多个古戏台,金元时期有12个戏台,居全国之首。通常,像村庄一样大,舞台也像世界一样大。九州的六七步,三五个人,春秋,还有失落的英语都是多彩的。山西作家葛水平说,戏剧是人们用来对抗现实的唯一工具,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人的感官与精神之间有一定的桥梁,有时达到神化的程度,玩刀玩枪,像书一样说话,“台上笑,台下笑,逗人笑,看古人看现在,看现在”,穿越现实与象征的双重世界,寓意江山的分离与愈合。一个舞台的出现可以使乡村天空空改变它的重量,甚至贫穷也像丝绸和缎子一样富有。
事实上,我童年的梦想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成为一名饶舌的歌剧演员。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唱歌。每年,这个村庄都会上演大型戏剧。除了村民自己,县剧团也被邀请到村里唱歌。看着县剧团的演员乘车进村,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欢迎演员们留下来;演员们打扮得很漂亮,哼着曲子,三三两两地在村子里散步,在演出前后吃着美味的食物,我非常嫉妒。早起去村外的田里,看演员们悬挂他们的声音和练习,看人们在背景中画他们的脸和眉毛,看演员们在舞台上做出动作和风格。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县剧团演出后回到城里,追着别人剧团的车,我不得不跟他们一起去当演员。一位好心的演员告诉我,一个演员必须先被录取,然后才能成为演员。所以,初中的时候,我去县里考了两次剧团,一次是金剧团,一次是二人台剧团,但是都没有考上。高中的时候,我连续两次去雁北艺术学校参加考试。虽然我擅长唱歌、跳舞和写作,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我了解到当时的艺术学校除了有一副好嗓子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演员,但是我的唱戏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我对戏剧的热爱和运用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当我参观故居,参观安庆黄梅戏学校,并在安庆地区观看黄梅戏表演时,我想起了我家乡著名的金戏、二人台和儿童剧。与安庆的黄梅戏相比,我认为南北方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看着艺术家们在韩再芬黄梅戏剧院的表演,我也想起了在全国流行的黄梅戏经典歌曲。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和采茶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黄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非常流行。随着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杂剧的影响,民间戏曲的雏形逐渐形成。到了明清时期,黄梅县的剧种更加繁荣。后来,经过创新和发展,黄梅戏、京剧、越剧、评剧和豫剧被称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受到广泛欢迎。黄梅戏简单流畅,以其鲜明的抒情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而闻名;表演简单而细致,以其真实性和生动性而闻名。一首名为《天仙配》的歌曲使黄梅戏在长江南北两岸广为流传,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要成为中国的名剧、安庆乃至安徽的戏曲符号、艺术品牌和文化名片并不容易。在这背后,人们的爱、地方的关注、著名艺术家的指导和创新是重要的原因。后来,经过创新和发展,黄梅戏也影响了许多省和地区。在表演艺术方面,通过排练新戏和拍摄电影,吸收了戏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里,黄梅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马岚、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也相继在舞台上展示了高超的演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黄梅戏的主要传统剧目与山西二人台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人平台,又称“二人班”,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和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它之所以被命名为“两个人的平台”,是因为它的大部分戏剧都采用了一个丑陋的两个人唱一次的形式。起初,二人台只是农民们在业余时间自娱自乐的服装表演。在早期,形式很简单,大多数歌曲都是歌曲。
黄梅戏和二人台的传统剧目大多侧重于描写劳动和生产,揭露旧社会的黑暗,歌颂婚姻和爱情等。,有丰富的生活情趣,还有一些神话和历史故事。两人平台包括“打钱”、“打樱桃”、“打封底”、“翻山越岭”、“阿拉本华”、“回关南”、“拉驴”、“摘辣椒”、“卖芝麻糖”、“兰州市”等。黄梅戏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有200多部小戏,俗称“36大戏,72折小戏”,主要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龟龄官》、《仙女伴》。也有一些片段展示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如“青稞”、“纺棉纱”、“卖水桶”等。黄梅戏和二人台擅长抒情,具有浓郁的韵味,演唱简单清新,细腻感人,表现力丰富,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例如,在黄梅戏《情侣看灯》中:
大儿子来看灯,
他把头伸出来。
侏儒来看灯。
他蜷缩在人群中。
胖子来看灯,
他汗流浃背。
瘦子来看灯,
他挤进一条跑道。
在二人台的《挂上红灯》中:
“西瓜灯是绿色的,
茄子灯紫格声,
狮子灯是毛茸茸的,
老虎灯太棒了。
刘戈弯下黄瓜灯”。
此外,在二人台的“十五元宵节”中:
在农历正月十五,
挂了灯真好笑。
街上有很多人和笑话。
狮子滚动绣球花,玩得很好。
狮子灯,老虎灯,
猫和老鼠做得很好,
五彩缤纷的凤凰灯。
西瓜灯萝卜灯,
带上红色和绿色的叶子,
卷心菜是用温暖人心的方式烹制的。
有说有笑,有哭有哭,
叫喊,跳跃,
有说有笑,有哭有哭,
叫喊,跳跃,
我听不清楚声音。
突然,我站了起来。
目前,火是红色的,
烟雾罩,抓挠,
东和西,高和低,
烟雾罩,抓挠,
东和西,高和低,
在地上冒着热气。
成千上万的家庭使用彩灯,
层层散开,
红,绿,绿,花,
跳起来大笑,
红,绿,绿,花,
跳起来大笑,
根据今年的收成。
看完红色的火回家,
累了,愿意承受,
跛着脚,转动双腿,
弄湿手腕、腿和肚子,
跛着脚,转动双腿,
弄湿手腕、腿和肚子,
似乎到处都在抽水...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简单的音乐,自然的语言潜力,密集的字符排列,并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都简单大方。
黄梅戏与二人台的区别在于,黄梅戏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改进和创新,尤其是在北京等地演出时,戏曲的“道白”已经从地方方言变成了普通话。然而,二人台的稻作主要是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的,这极大地影响了二人台戏剧的推广和普及,使得黄梅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全国流传的大型戏剧,而二人台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根据地。奇怪的是,在中国很受欢迎,也很受人们喜爱的黄梅戏,实际上是一些经典的音乐卡,如“夫妻双双回家”、“女许”、“猪草”、“情侣看灯笼”等。二人台在全国能听到的有“走西出口”、“五兄弟牧羊”、“挂红灯”等。,而其他人很少听到。也就是说,这两个歌剧,可以广泛唱,实际上唱的地方方言。事实上,有时坚持它而不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也是一种真正的继承。
因此,在我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我一直热爱和坚持地方戏,并经常在小说中引用和描写戏曲中的经典歌词和对白。我的第二部小说《今年农村唱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年,这部作品被中国文坛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反映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小说”。当时(2003年),全社会都在关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从来没有人提到“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因此,有评论说,“闫学军是最早提出中国农村集体资产流失问题并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作家。”这部作品的情节非常精彩,有两个剧本,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假戏真唱,真戏真唱,所以你可以唱,我就上台。舞台上的旗帜飘扬,舞台下的内讧,舞台前的剑与枪,幕后的暗流涌动,惊心动魄,曲折跌宕,相映成趣。在小说里,比如大同的地方戏《猪八戒背媳妇》,我可以不知疲倦地唱,多听听:
小姑娘,
猪相公,
夫妻回到高老庄,
高老庄正忙着种田。
妻子和男人挣钱养家,
银恩热爱一切,
甜蜜美好的生活,
嘿,嘿...
听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想起熟悉的黄梅戏曲调,它也描述了夫妻的恩爱:
树上的鸟成对出现
绿水青山微笑
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会遭受那种奴役
丈夫和妻子都回家了
你犁地,我织布
我会带水来,你给花园浇水
虽然寒冷的窑能经受风雨,
夫妻之间的爱是苦的也是甜的
你和我就像鸳鸯鸟
和我一起飞翔是在地球上...
因此,黄梅戏和二人台是兄弟姐妹,南北呼应,相辅相成。他们是家乡人的灵魂,是最美丽的地方口音。
春天花开了,我想去剧院,梆子敲着,锣鼓响着,板胡拉着,戏曲声唱着。剧中有我的家乡,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剧中有甘昆,剧中有人生的真谛,剧中有虚伪、丑陋、真、善、美。
玩耍就像生活,生活就像玩耍。我真的想化个淡妆去战斗。在村里的大舞台上,我可以张开喉咙,唱一出大戏。这是一件好事。哦,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
标题:刻在灵魂里 的乡音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