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81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石头的裂缝里没有幼苗,出汗后吃不饱。”广西一些地方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所以你只能依靠异地扶贫搬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出于各种原因,如果有些人不想搬家呢?当你搬家时,你能安定下来并变得富有吗?广西出台相关政策,干部给村民讲道理,让村民主动接受搬迁;布局学校、医院等相关配套设施,帮助村民搬迁和稳定;各地还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搬迁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高大的住宅建筑矗立整齐,宽敞的水泥隧道贯穿整个社区;在社区休闲广场,孩子们在笑着玩着,老人在晒太阳,悠闲地下棋...近日,记者走进广西田林县李乐镇百花村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了美丽的景色。
在广西的一些地方,“石头在缝里不发芽,出汗后吃不饱”。改变这部分生活环境恶劣的人的生活是出路。但是如果你不想搬家呢?你搬出去的时候能好好生活吗?这些大石头压在那些容易搬迁的贫困家庭的心上。为了使石头土地,广西采取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置,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搬迁的人可以“移动,稳定和致富”。
聊天经常谈论政策
确保你能移动它
“我做梦也没想到,像我这样世代居住在大石山的贫困家庭,还能住在如此宽敞明亮的建筑里。”田林县郎平镇农坨村村民谭刚团在百花寨的异地扶贫搬迁现场说。
谭刚团曾住在大石山地区,那里常年干旱缺水,生活条件恶劣。他住在一栋木瓦结构的房子里,雨天漏水,冬天漏气。他的四口之家生活非常艰难。
“鉴于田林县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可持续发展困难,县委、县政府多次开会讨论,确定了16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将有近万人搬迁。”田林县委书记彭彬说:“但是拆迁户的工作很难做:有些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家乡,不搬迁;有些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不动;其他人认为搬出去不搬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搬迁”,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村庄(自然村)搬迁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并出台了相关县级领导干部专项考核办法,增强了贫困地区搬迁的信心。“当时,有些干部在村里住了一个月,晚上九点钟,他们在村民家里谈政策,谈工作。”彭彬说。
倒置工期,明确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努力结出硕果。目前,田林县已完成16个集中安置点和1932套安置用房的搬迁,总投资4.65亿元。已经建档建卡的9679户贫困户已经搬迁,100%的搬迁任务已经完成,群众已经完全走出了“贫困户”,住进了“金窝”。
“自从我搬到安置点,我通常去县城打零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此外,由于安置点一楼人多,我家开了一个食堂,月净收入约2000元。”谭刚笑着说道。
从2016年到2019年,广西共有710,000名贫困人口计划搬迁和建卡。在各地的大力推动下,截至2019年6月底,广西共安置贫困人口700,893人,实际滞留人数699,016人。
建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达到稳定
“搬迁”只是第一步。要使搬迁后的居民“稳定”,有必要布置配套设施以解决后顾之忧。
“当我搬到新家的时候,我进了一所新学校,比原来的学校好多了。我还可以学习电脑和艺术。”黄飞(音)的家人搬到了洪平的安置点,位于田东县马平镇东环路东侧。她母亲没想到女儿能如此顺利地进入市里的学校:“我一直担心女儿的学业,这完全让人放心。”
新建筑、崭新的桌椅和有着12年历史的河边学校位于安置点附近,这有效地保证了在洪平安置点附近306名随迁儿童的入学。“学校就在安置点旁边修,只是为了让被拆迁的居民‘稳定’,也是为了‘先扶贫,先治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滨江学校校长莫岳光说。
与此同时,兴业县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在搬迁安置小区附近租用400亩耕地建设“家园花园”,每户搬迁户免费安排1点蔬菜种植,让搬迁居民可以吃到自己的蔬菜。为了方便移民,从安置社区到“家乡农村”的公共汽车被特别开放免费乘坐。目前,兴业县已有1259名移民认领了土地,种植了蔬菜,在城市里过着幸福的农村生活。
在贵港潭塘移民社区,推出了“健康屋”、“红皮书屋”、“4: 30教室”等系列服务,创建了服务型社区管理,成立了理事会、党支部和党群服务中心,深受移民的欢迎。今年以来,该区一直遵循“哪里搬,哪里就建分店;在移民所在的地方,党组织将“覆盖”他们,“党支部建在社区,党组织建在大楼”,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
为实现“稳定”,广西制定了《关于加强移民扶贫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移民安置点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完善移民安置点工会、妇联等配套组织建设。目前,广西扶贫集中安置点有332个党组织,406个安置点设有小学,389个安置点设有幼儿园,258个安置点设有农贸市场,370个安置点设有医院和卫生站。
引导和促进就业
真正致富
最近,在博白县人民公园,一个大型扶贫和异地扶贫特别招聘会成功举行。招聘会上有190多家企业,招聘岗位涉及会计、销售、电子商务、新媒体等领域,提供11000多个岗位。
37岁的冯在“扶贫车间”里忙碌着,熟练地用电动缝纫机缝制衣服。她是博白县第一批搬到城市东部扶贫的贫困家庭之一。她说:“我现在有房子住了,每月能挣2500元左右。”我对致富更有信心。”
近年来,博白县实施了“企业+扶贫作坊+农户”的扶贫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指导和管理服务,全面推进“扶贫作坊”建设。目前,博白县已有20个获得认证的“扶贫工作坊”,另有17个拟申报,有效激发了贫困家庭脱贫的内生动力。
这种快乐正在广西的许多地方上演。在德保县,结合当地独特的小马文化,在安置点修建了扶贫车间,生产小马系列主题玩具,解决了被拆迁户的收入问题。扶贫车间负责人郑森贵说,扶贫车间每月可以为贫困家庭增加1500多元的收入。
在平果县,2018年10月底,2300多户贫困家庭正式告别了他们祖先居住的山区。“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商店的资源。第二层出租给企业作为扶贫车间,第一层优先给拆迁户,最低价格为每平方米10元。搬迁户可以开小超市,卖早餐等。,尽快实现国内创业和就业。”平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潘忠介绍说。
结合安置点的区位优势、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罗沙乡将安置点附近龙仁村小湾屯的250亩土地进行规划建设桑园。工业园区覆盖乡镇移民社区99户447人,按人均0.5亩桑园划分为移民贫困户,实现了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全覆盖。
“让异地扶贫搬迁的人留下来,找工作,有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自治区水库扶贫搬迁中心主任魏朝勇说,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广西水库扶贫搬迁中心坚决打好扶贫搬迁攻坚战,确保了搬迁户“搬得动、住得稳、富得流”。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9日,第13版)
标题:70万老乡搬出穷山沟(一线探民生)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