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今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从吸引外资、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改善国际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商业环境的政策。
最近,在优化经营环境的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介绍说,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重点是减少审批、降低成本和缩短时限,不断将权力下放给市场参与者以获取利润。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了40%以上,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取消、暂停和减少了1000多项中央和审计机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开业和房地产登记的办理时间减少了50%以上。
万博新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将陆续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地方性法规,这有利于改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面,政府越来越强调市场化和法治化,这是优化商业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最近,颁布了《优化商业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地建立了商业环境的基本制度规范,为营造法治商业环境奠定了基础。
《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商业环境建设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优化经营环境的方向、总体规划和思路已经确定。随后的实施、评估和改革是未来业务环境的重点。”刘哲告诉记者。
刘哲表示,《条例》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府服务、监管执法、法律保障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态度。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贷,这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最为有利。
“在资本市场方面,今年推出的科技板块、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改革,以及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为风险投资和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环境。此外,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了一些扰乱市场公平和秩序的行为,增加了违法违规成本,这也是商业环境的改善。”赵锡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高度重视商业环境建设。6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经营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经营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原则。
10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稳定外资的20项政策措施。此外,为了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加强对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今年“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
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自贸试验区临时调整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决定》。根据该决定,包括《对外贸易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海关法》和《种子法》在内的六部法律的相关规定暂时调整并适用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意味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许可证分离”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商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目前,每一个自由贸易区都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开放所有联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层次商业环境。一旦这些创新做法获得成功,预计今后将在其他区域推广和推广。”赵锡军说。
赵锡军说,目前,优化商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今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金融机构也向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改善经营环境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形成了一种制度氛围。此外,地方政府清理了许多不利于改善商业环境的制度,进行了实质性改革,清理了商业环境的旧体制机制。
标题: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超40% 营商环境建设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