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2字,读完约7分钟
9月6日,《金融技术发展规划(2019-2021)》全文在央行官方网站发布。
根据该计划,到2021年,我们将建立和完善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大支柱、八大支柱”,进一步提升金融业的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显著提高人们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计划公布的速度表明最高管理层非常重视金融技术。
今年3月初,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一次会议,提出研究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7月13日,第四届全球金融技术(北京)峰会召开。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会上透露,“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近期将出台。”
一个多月后,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规划》。最近,央行网站公布了全文。
打破数据壁垒
该计划确定了六项关键任务,包括加强金融技术的战略部署,加强金融技术的合理应用,赋予金融服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权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审慎监管,以及巩固金融技术的基本支持。
华创证券分析师陈保剑认为,六大任务表明,金融技术发展规划是顶层设计指导下的具体举措,是短期重点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举措,是利用技术创新推动金融发展与优化科学监管相结合的举措,是引导金融技术从产品、渠道、服务、效率等多维度推动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大数据应用的科学规划方面,规划提出要拓宽金融数据融合的应用渠道,打破不同金融格式的数据壁垒,解决信息孤岛,制定数据融合应用标准和规范,充分发挥金融大数据的聚集和增值作用,推动金融数据融合应用新格局的形成,推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许多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条形码支付有望成为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整合的第一个领域。
《规划》在“加强科技授权支付服务”部分明确提出:“推进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开放条码支付服务。障碍,以实现不同应用程序和商家条形码标志的相互识别和相互扫描。”
因为这是一个三年计划,这意味着在2021年之前,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将会实现。
9月9日,苏宁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时代周刊》记者:“在支付领域比较容易,而且有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其他方面的统一可能需要慢慢来。基本上,技术上的障碍并不多,但数据是每个银行的资产,共享会有一些困难。”
目前,在中国的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最为紧迫。
薛洪言指出,除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商业数据(家用,过于分散),平台企业(仅限于零售环节),saas服务提供商(限于特定行业或特定环节),还有一个宝藏有待发现。矿山是分散在政府部门手中的数据——税务、工商、行政处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水表、电表、报关单等。
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产品的支持,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被存放在账户、存款、支付和工资发放等基础金融服务中。但是,一方面,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银行,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个银行,数据也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缺乏有效的整合,难以发挥协同作用。
打破这些障碍的每一步都是“硬骨头”。
薛洪言认为:“数据的获取涉及广泛的方面,一些基本的土壤可能还不存在。与此同时,新的数据将不断产生,技术将不断进步。此外,当涉及到隐私泄露等风险问题时,推广过程将是稳定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根据规划,在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敏感数据的前提下,加强金融司法、社会保障、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加快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次的数据整合和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
渗透监督
长期以来,“金融技术,金融还是技术”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
该计划对金融技术进行了明确定义,即金融技术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由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于2016年提出,现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促进金融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
据薛洪言介绍,《计划》选择了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定义,并强调该定义“现已成为全球共识”,这为业界尚存的争议做出了最终结论:金融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由技术驱动,但不等于技术。既然是金融创新,就必须接受金融监管。监管是金融科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强调“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渗透性”。
其中,《规划》明确要求建立基于全过程监管信息的监控分析模型,通过渗透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投资联系起来,通过金融创新的出现,全面自动地分析金融业务的本质和法律关系,从而准确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薛洪言认为,深入加强监管,消除监管套利的空效应,将导致低门槛、低水平、同质化的金融活动失去生存土壤,真正为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服务的创新将成为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分化仍将加速,在这个过程中,将建立特许经营、合规创新和有序竞争的新格局。
目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中国的金融技术正在迅速崛起。毕马威(KPMG)发布的2018年金融科技100强榜单显示,2018年,中国在全球10大金融科技企业中占据4个席位,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等传统金融大国。
此外,金融技术已成为银行半年度报告的高频词汇和焦点。
据统计,在大型国有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601398)(港股01398)、农业银行(601288)(港股01288)、中国银行(601988)(港股03988)、建设银行(601939)。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600036,诊断股)(港股03968)提及次数最多,共32次;华夏银行(600015)和平安银行(000001)也分别提到了11次和8次。
随着顶级设计的引入,它也将使金融技术领域的相关公司受益。华创证券的陈保剑认为,资本市场it、银行it和第三方支付将充分受益于关键任务和行业机遇。
光大证券(601788)(香港股票06178)的非银行金融分析师赵湘怀认为,首先将技术应用于情景、客户分流、风险定价等领域的公司有望获得竞争优势。
赵相怀表示,在未来,中国的金融技术将呈现出几大发展趋势:首先,b2c将向b2c转型。终端市场饱和后,技术支持的终端服务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第二,在5g时代,物联网将得到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深入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得到重构。
最终发展金融技术的关键是什么?薛洪言告诉《泰晤士报周刊》记者:“工业、人才、资本和政策必须在各方面匹配,需要一个土壤,这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决定的。”
薛洪言还指出:“这项政策是面向整个行业的,整个行业都将受益于这样一项积极的政策。最终的好处不在于政策,而在于企业本身,在于它能否充分利用政策所释放的信号,包括新空的空间和资源等。”
标题:金融科技规划出炉 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提速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