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0字,读完约8分钟
“神威”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无锡中心。新华社
技术人员正在开发芯片。新华社
克隆猴子“中钟”和“花花”。新华社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东莞大朗的航拍照片。
人们的视野
上海巨型“鹦鹉螺”航空摄影——上海光源。
人们的视野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天文台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人们的视野
从“两弹一星”到探月
一个接一个的梦想空刷新中国的高度
我们的记者冯华扎西
醒醒。8月25日8时10分和8月24日8时42分,“嫦娥四号”登陆车和“玉兔二号”巡逻车再次通过月夜低温测试,自主醒来,进入登月后的第九天。
今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地降落在离地球40万公里的月球背面。接力明星鹊桥发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特写照片,揭开了古代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并在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间传递信息,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从科技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户”起步。经过几代宇航员的不断奋斗,他们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了博大精深的航天精神。
一次又一次,飞行探索不断刷新中国的高度。从1970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杨利伟第一次被送到空台,从第一个空台到第一个交会对接台,第一个空.台
太空了,探索永无止境。今年,中国还将执行一系列发射任务,如高芬7号、北斗导航和秦天1号。银河辽阔,中国的太空飞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标志。
从“深海进入”到“深海勘探开发”
海洋科学研究凸显中国的深度
本报记者刘裴
日前,“大洋一号”科研船从青岛出发,执行中国海洋56号的科研任务。此次航行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3”遥控无人潜水器和“翼龙”水上滑翔机等先进设备,科研成果令人期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海洋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深海进入”到“深海勘探开发”的飞跃,极地科学研究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探索海洋的利器”创造“中国深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海洋调查。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向阳红01”、“大洋”和“龙雪2号”等先进科研船相继下水,形成了“多海域、多资源、多船作业”的局面。海事调查模式;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潜水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最大潜水深度为7062米。以“小龙”、“海龙”、“乾隆”为代表的“龙族”在海底翱翔,有力地支持了海底勘探。
《极地之旅》继续写得精彩。1984年,中国首次成立南极考察队,次年,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研究站长城站成立。此后,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相继建成;2018年,第五个南极研究站在恩克斯堡岛建成。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陆地和海洋空立体观测时代。在北极,中国建立了黄河站,对海冰的研究成果丰硕。
"目前,这是中国建设海上强国的最佳时机."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赶超传统海洋强国,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从胰岛素到克隆猴子
生命科学反映中国的准确性
本报记者吴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中种”和“花花”。
自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以来,已有许多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获得成功,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接近人类一直是生物科学领域未解决的问题。孙强说,灵长类动物的进化与人类非常接近,这在理解人脑、大脑认知功能和脑部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体细胞克隆猴子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在克服代谢疾病、肿瘤、免疫缺陷和其他疾病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中国生物科学领域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和学科日趋健全和完善,前沿技术不断创新,新发现不断突破。
1965年,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组成的合作小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进入新世纪后,生命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层出不穷。2000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只克隆羊渊源。然后,克隆兔子、克隆奶牛和体细胞克隆猴子相继诞生。2018年8月,中国科学院覃重军的研究团队和合作者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创造了一个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生物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生物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对撞机到天眼
科学重点标志着中国的实力
本报记者吴
重新描绘银河系,发现锂含量最高的恒星……近年来,在郭守敬天文望远镜(lamost)的帮助下,中国天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拉莫特运行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对此印象深刻。“过去,我们的观测设备规模很小,我们能做的研究非常有限。有了像lamost这样先进而灵敏的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更远、更清晰,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在不断创新。”
从数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星系到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今天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越来越离不开强大的科学仪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部署和投资建设科学仪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建成并运营了30多座。这些科学仪器建设的不断进步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1988年,中国第一台科学仪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中国高能物理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郭守敬天文望远镜、上海光源、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中国散裂中子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大型科学装置相继建成,其中许多已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未来,更多的科学仪器将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人才聚集、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追随到超越
超级计算改写了中国的速度
本报记者顾
“延长天气预报的关键是计算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只有足够大的计算机才能计算出商业计划中复杂的物理过程,但外国不可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先进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春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期(旬)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他回忆起当时进口大型电脑谈判过程中的波折,非常动情。
今年6月,国际超级计算会议公布了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的最新名单。中国有219台超级计算机,连续第四次名列榜首;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继续排名第三和第四;联想、Inspur和中科曙光(603019)分别拥有173台、71台和63台,位列全球超级计算制造商前三名。
超级计算是计算机领域的“皇冠上的宝石”。它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天气预报等领域,被视为国家的“重型武器”和科技突破的“发动机”。从1983年第一台每秒钟运算量超过1亿次的“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成功开发,到曙光系列、天河系列、神威系列的相继问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高端计算机系统开发能力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超级计算已经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并且正在向超级计算能力迈进。
“我们经历了从0到1、从无到有、从追随到超越的发展道路。”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童福耀对此深有感触。从联想20年前成立超级计算部,到为载人航天提供计算技术支持,再到工业应用的迅速扩展,超级计算的发展不仅印证了计算机产业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飞跃。
布局设计:蔡华为
《人民日报》(2019年9月10日,第10版)
标题:科学探索 光耀中华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