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9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李国辉
从“穷人和白人”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变化。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数据,195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90万亿元,达到新的历史水平。以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高出175倍,年均增长率为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不仅经历了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亮点,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挑战。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和日益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适度地进行调整,并加强反周期调控。”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大胆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始终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率先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同时,积极稳妥推进以利率和汇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创造必要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统一存款、统一贷款”
对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吸收、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综合金融服务。当时,没有真正的货币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分开,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逐渐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取消了信贷规模限额控制,逐步将货币供应量(m2)确立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将社会融资规模指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和完善了存款准备金、再融资、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需要,先后创造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反周期调控。例如,面对2003年后中国经济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中国人民银行在五年内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标题:金融调控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