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施路径。
“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全建议,要以《意见》的发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探索两个产业融合成新业态的新模式、新路径,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弹性,提升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的创新性和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重塑中国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资源条件的变化,中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低价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重供给轻需求、重生产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重扩张轻升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需要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根据《意见》,到2025年,将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优良、带动效应突出的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将逐步增加,产业生态将不断改善。两个产业的融合将成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业内专家认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效应,有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模式和营销模式,通过智能生产和供应链协调,将生产和消费的两端与供需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将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可以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解决低端有效供给过剩和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好地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理顺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洪群莲说。
此外,洪群联认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扩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填补R&D设计、营销、品牌管理等短板环节,加快产业链层次的提升,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它还可以促进从传统制造模式向融合两个产业的新型制造模式的转变,重塑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释放转型发展的新空空间,促进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培育新的整合模式和发展新的业态
"集成开发的商业模式是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和经过市场检验后形成的."黄汉全表示,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率先探索,率先形成了一批新的商业模式,如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上海电气的总集成总承包模式。此外,工业互联网、共享工厂、工业文化旅游等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也释放出整合与发展的红利,成为许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实现转型的重要起点。
为推动综合开发新模式和新模式的发展,《意见》提出了10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前景的典型模式和模式,包括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开发共享生产平台、加强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等新模式和新模式。
应该明确的是,两个产业的整合包括两个方向:制造服务业和服务制造业。要促进两个产业的融合,必须鼓励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自主探索和选择。
有鉴于此,《意见》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双向整合发展的10条可能路径。
发挥多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主体作用
根据《意见》,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业、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释放各种主体的融合发展潜力。
黄汉全认为,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推动整合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推进两个产业融合,必须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整合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学科在整合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发言人孟浩表示,不同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例如,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处于价值链的顶端,具有整个产业链的吸引力;行业内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突出;中小企业贴近市场,管理灵活,适应性强。因此,要促进两个产业的融合,必须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独特优势。
此外,两次产业融合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开发虽然是企业的独立行为,但也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孟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意见》,着力解决制约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性、体制性障碍,加强政策创新,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引导。
标题: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