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2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阅读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在攻坚退村的关键阶段,探索扶贫总队长机制,将“重点少数民族”和精英力量聚集到贫困深村,解决了部门协调难、干部下沉、一线协同难的问题,推动扶贫干部明确职责,第一时间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
帮扶小组由不同部门组成,“九龙治水”影响工作效率
2019年初,周当选为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以前,全村没有人想当乡党委书记。
为什么?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困难也越来越大,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村里的扶贫小组由县农林局和城关镇等四个部门组成。村官往往因为不便面对县镇干部的命令,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尴尬。
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晓东说,村级帮扶小组由部门和乡镇干部、驻地小组、一秘、各级帮扶干部、高校帮扶人员、企业帮扶人员和社会团体帮扶人员组成,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干部。一旦整合不好,必然会出现相互推诿等现象,不可能形成合力。
西北大学国内合作与校友事务部主任、扶贫办公室主任崔认为,缺乏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干部会影响效率。主要责任不明,导致个别帮扶干部“外出工作时不出力,失去理智”。
“‘九龙治水’需要改为‘一龙治水’,使扶贫工作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具体和可操作。”陕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桂晓在调查后表示。
综合
帮扶干部由队长指挥调度,组成联合部队
今年年初,平利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袁守波被任命为八仙镇白毫河村扶贫小组组长。
扶贫队长制是让县委书记带头担任深贫困村的队长,其他县领导、乡镇和部门的“一把手”担任一个村的队长,全面负责村里的扶贫工作,把重点的少数民族和精英力量聚集到村里和家庭里。
“来村子之前,主要是帮忙。现在不同了。自从我当了队长,我就要全面负责这个村子。”平利县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白果坪村村长何德裕说。
平利县西河镇三河村既有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工作人员,又有平利县政协的工作人员、镇干部和第一书记。平利县政协秘书长王光满接任后,整合了“四个班子”,明确了分工,形成了人人有事、人人有事的合力。目前,平利县有137个村,每个村都有一名组长,形成了一人指挥、多方合作的新局面。
变化
让关键的少数人从“会场”到“现场”,从“放弃我”到“跟我来”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长安镇金沙河村的扶贫小组组长、县委书记郑晓东召集大家开会。
会上,大家讨论了路灯、工业道路、手机信号等问题。郑晓东仔细记录了他们,直到深夜才回到村里的宿舍。第二天一大早,县交通局和移动公司来到金沙河村,讨论解决工业道路、通信信号等问题。
“过去,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村里到镇上到县里都有报道,一两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这一次,船长当场解决了问题,节省了许多东西。”金沙江村党支部书记彭涛说。
变化来自四面八方。万付山通村路,一个古老的县城,被拖了一两年。实行总责任制后,很快就建成了。“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会议、文件、视察等。来促进我们的工作。现在每个人都去自己的“负责任的领域”解决问题。”正阳镇南溪河村扶贫负责人、平利县水利局局长周家鹏介绍说。
“兵团的头头和这帮干部沉在前线,被绑在村里。各类问题一次解决,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平利县纪委副书记、JISC副局长邓丽海说道。
据了解,平利县还制定了《加强组织保障帮助全县脱贫的二十项措施》,将干部的奖励、考核和提拔与所在村的扶贫效果挂钩,迫使重点少数民族带头冲锋陷阵,艰苦奋斗。
“让关键的少数人从‘开会地点’到‘现场’,从‘放弃我’到‘跟我上去’。工作的有效性由每个人来评估,领导水平由绩效来检验。这种机制促使各级干部“脱离实际”,努力采取实际行动,追求实效。”张贵笑着说道。据不完全统计,实行队长制后,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到村走访的频率提高了30%,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了35%,人民群众上访数量下降了20%。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8日,第11版)延伸阅读
标题: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干部状态新观察)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