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针对如何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行业给予不同的关注,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要以现象看本质,坚持严格管理与关爱相结合,有效防范“制度陷阱”,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从“制度圈”中认识形式主义

“制度陷阱”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回顾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个奇怪的制度建构圈。这种怪圈的演绎逻辑是:如果某个系统在设计上有漏洞或者在实现上有问题,人们就会制定新的系统或者用其他系统来弥补,这将使系统越来越密集和复杂,进而产生更多的歧义、漏洞、摩擦和矛盾,导致整个系统的无效。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受行业独特属性的影响,金融业对基层员工行为谨慎、合规的要求更为严格。随着潜在财务风险的增加,管理者倾向于通过更严格的制度来限制自己的权力或管理事务和人员。特别是在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导向下,越来越复杂的制度和规定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压力。许多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的要求,占用了基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究其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力量和人力,也不是缺乏制度和能力,而是没有尽职尽责和履行职责,形式掩盖了风险和问题,实质上陷入了“制度陷阱”。算上农村商业银行领域“制度陷阱”的表现,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首先,系统是复制和复制的,只加不减。在制定制度时,根据葫芦画进行复制和拼接的现象在行业中十分普遍。在引用上级系统建立我行系统的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不切实际地“附加”,如提高贷后检查频率和贷款准入门槛的标准,导致客户反馈“贷款办理流程越来越复杂”,一线员工感觉“工作重复过多,效率低下”。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其次,有许多系统补丁,它们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系统在着陆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导致问题不断被发现,“补丁”一层一层地增加。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是可以理解的。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并应用于制度修订是必要的步骤。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制度补丁并不能“治本”,而是辅以“必要”条款,而不是从全过程和全面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其“可行性”。比如,为了落实授信支付审核的要求,银行在大部分制度规定中都纳入了“委托支付”,却没有考虑到企业资金实际使用的复杂性,这不仅不能从本质上防范“挪用”风险,而且占用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影响了银行的工作效率。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第三,这个体系包罗万象,只看痕迹,不看成就。“可追溯性管理”旨在收集和保留工作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实物和电子文件等数据,以监控工作进度和检查工作效果。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激发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然而,如果只以“痕迹”来判断“成就”,就会产生重痕迹、轻实施的结果。特别是在信用责任的认定过程中,为了满足“尽职和免责”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不留痕迹”成为了衡量标准,而用“分类账”掩盖“风险”是“痕迹管理”向“痕迹主义”演进的突出表现。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校准系统的偏差,以防止“系统陷阱”

为了有效地减轻基层的负担,提高效率,管理者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尽力避免陷入“制度陷阱”,以确保制度有效且易于实施。

(a)应编写该系统以确保其工作。机构越多越好,但不管它们是否有效。该系统应被视为工具和基础。首先,让制度成为基础。制度建设首先要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两者缺一不可。坚持“不能写就不写,要写就行”的原则,做到高度简洁、简单易行,以防止在具体实践中的扭曲和歪曲,尽可能地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良好的实践效果。第二,让系统成为一种工具。制定规则不能既贪婪又完整。如果制度过分追求全面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淹没在大量的条文中,重点和针对性就不会凸显出来。第三,我们必须使这个制度可行。制度创新应该实事求是。收紧制度笼并不意味着“标准越高越好,笼中人的眼睛越小越好”,但它应该是现实和恰当的。如果标准太高,大部分都无法实现,完美使用的系统也是无用的。在制定这一制度时,我们应该考虑是否可以这样做,使制定的制度有适当的限度,被称为“良法”。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二)应修订制度,防止“陷阱”。制度修订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实践的开启。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也要避免陷入“制度陷阱”。首先,有必要“修补”系统。没有一个系统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制度才有生命力。在修改制度之前,我们必须广泛听取意见,经过充分的审议和讨论,寻求最大的共同点。其次,我们应该“减去”这个系统。在修改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增加,还要敢于继续做减法,进一步简化流程,从而将工作压力降到最低,最终达到程序最好、程序最简单、效率最高的工作状态。第三,我们应该利用这个系统来“提高效率”。“事事细节化”的问题在系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经理让员工有机会走出门店进入市场,与客户充分沟通,反映市场需求,提高营销效率,增强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三)制度的实施应增强“刚性”。“光靠自己是不够的”,系统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现。必须使系统工作,不断提高系统的刚性。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系统的有效性。在系统的实施中存在偏差,这将大大降低系统的有效性。在基层实践中,要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治理,任何工作都要以制度为关键环节,不能转移某个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制度的有效性。我们也要注意,不能用临时讲话精神和通知精神代替制度要求,不能扰乱基层工作秩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第二,我们必须坚持调查违法行为。“木头绑在绳子上是直的,金子磨出来是好的。”只有让违反制度的人承担相应的后果,才能激励员工积极遵守和维护制度。坚决严肃查处,不因权力大而违规,因规模小而不宽容,不放过违法者,不留“暗门”或“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第三,我们应该防止监督的缺失。不管失去监管的企业有多小,它都可能带来风险。在工作中,要注意防微杜渐,推进控风口岸,运用审计、检查等手段,多打“组合拳”,多杀“回马枪”,确保监管到位。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厚重的文化土壤形成了“制度文化”

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为制度的遵守和实施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种植文化土壤和形成制度文化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另一个关键点。

(a)创造“人人支持该制度”的气氛。从制度的起草到实施,都要坚持公平正义,保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在制度约束下没有例外,从而形成一个大家都支持制度的良好氛围。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二)形成“人人为系统思考和做事”的局面。领导干部往往是学习和制定规章制度的引路人和决策者,他们应该是制度的领导者和守护者。率先将个人权利锁定在制度的牢笼中,真正让干部职工以制度为准绳,对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三)构建“人人信奉制度”的文化。管理层应加强结果导向,除了按照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基础材料外,还应注重工作的实施;同时,要坚决跳出“形式主义”的怪圈,加强科学评估,形成“人人不敢违抗、不想违抗、人人想当官、做实事”的良好文化氛围。

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张乐制图)

标题:力防“制度陷阱” 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