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格是169元一盒进口品牌矿泉水,99元可以买2盒;进口东南亚白咖啡30元3盒;来自欧洲的干面包的价格是9.9元一箱……周末的晚上,位于北京西单商业街的一家进口食品店非常热闹。同样是进口食品,因为保质期临近,商品将以明显较低的价格出售,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从线下不断增长的商店到线上的新兴平台,在过去的两年里,临时食品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关注的“财务方式”,一些企业甚至直接让剩余保质期成为商品价值的转换基础。这些问题似乎有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在过去曾令食品制造商、经销商和超市头疼。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临时食品是如何变成一种生意的?这些新模式能解决食品零售业中迫在眉睫的问题吗?消费者应该注意什么?

截止日期没有过期,折扣带来了人气

“这些产品还在保质期内,而且保质期没有过期,这不会影响消费。商店里的商品都在快速周转,像饼干、咖啡和生鱿鱼圈。我经常买,进口的矿泉水也装在盒子里运回家。”北京的张阿姨是一家进口折扣连锁店的老客户。"会员卡已经装满了几千美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许多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在普通超市里,经常会有货架期近的商品在特殊区域打折出售,或者作为礼物出售。现在,临时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生意。

在网上,食品仓库、小吃和福利、t3进口食品等折扣店相继增加,一些品牌下已经有十几家店。这类商店主要出售保质期近的进口食品,包括零食、饮料、饮料等。,而且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低得多。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在网上,第一个尝试根据保质期给食物定价的平台也开始出现。例如,品牌食品销售电子商务“好食品期”根据剩余保质期对食品进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小程序电子商务平台“好食客联盟”通过零售价格除以货架寿命的总天数来计算商品价值,随着货架寿命的临近,商品价格逐渐下降。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打开美食期应用程序,却发现主页上排列着不同的折扣区域,比如20%到60%,对应的是剩余保质期不同的产品。例如,如果你打开20%的特殊区域,你可以看到有效期还剩1个月零15天的面包是1.8倍;有效期还剩2个月零6天的土豆打九五折...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许多消费者喜欢这些商品的好处。

线下商店“餐饮仓库”(Dining Warehouse)的创始人徐鹏表示,自2016年第一家店开业以来,目前已有16家门店,营业额已从去年的约500万元人民币增至逾3900万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增长约30%。徐鹏将大部分原因归因于老客户的稳定性和粘性。“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中年人或居家人士。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更加小心。他们买的越多,能得到的好处就越多。”徐鹏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在线平台也取得了良好的增长。美食时代(Good Food Period)创始人雷勇介绍说,自2016年平台成立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达到近1亿,规模巨大,增长迅速。专注于大学生消费者的“好食者联盟”创始人邱哲表示,该平台自去年10月起就已进驻高校,截至今年6月,已进入北京约15所高校。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审视行业问题,浪费转型的价值

为什么临时食品一旦积压难以处理,就能获得商机?

一方面,从传统渠道的所有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剩余”产品来看,临时食品业务将原来的废物转化为价值。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食品流通通常要经过许多环节,如品牌(或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通常,为了减少库存积压的风险,线下超市和在线电子商务公司不接受超过1/3保质期的国内食品和超过1/2保质期的进口食品。以保质期为一年的食品为例。国产产品在生产日期后4个月通过普通渠道销售,而进口产品在6个月内销售。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徐鹏观察到,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上游企业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正在途中但尚未销售的产品可能会在批发、供应和销售环节生产,这导致需要处理滞销产品的情况。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在一些企业看来,这正是商机。“食物不应该有临时产品。临时产品只是不匹配的资源,找不到适合它的人。”邱哲说,好食客联盟是为了积累数据,让对保质期有不同偏好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产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雷勇表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通关渠道非常分散。它们大多体积小、位置偏远、无计划、可预测,商品流通效率和销售速度都很低。一旦食品从临时商品变成过期商品,对制造商和经销商来说就是负资产。在美食旺季,我们希望从源头上提高行业的流通效率,创造一个全新的“名牌食品特价销售电子商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通常可以在一天之内为制造商清仓数十万只股票,即使是大型连锁店也无法想象离线时的情形。”雷勇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可以得到满足。

邱哲说:“在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时候,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保质期,而是价格。之所以选择保质期,主要是因为市场上销售的商品价格相同,即使保质期不同,消费者也很难满足他们对性价比的追求。一旦提供差异化定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将不再拒绝临时商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一些线下商店专注于进口打折食品,这也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进口商品有关。徐鹏表示,他们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价格相对敏感,但每个人都有购买好产品的意愿,尤其是进口商品,这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谋而合。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市场是巨大的,未来仍然是可以想象的

临时食品生意有多大?

雷勇说,中国每年因流通效率低下造成的食品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徐鹏对进口食品进行了核算:2017年,中国进口食品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市场规模达数百亿人民币,“规模将继续扩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根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报告,仅小吃行业的年产值就超过了2万亿元。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如何减少临时食品的浪费是值得探讨的。

然而,目前的临时食品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消费者抱怨商品保质期的提示不到位。北京居民张(音)说,每次她买打折食品时,她都会仔细检查保质期,估计能否在保质期内吃完。然而,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消费者经常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把它拿走。根据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在销售临时食品时应向消费者提供醒目的提示,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但是,笔者发现,一些销售进口临时食品的折扣店并没有提示商品的保质期,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品时应该注意。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一些消费者还表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知道在进口食品折扣店可以节省多少钱。“我只觉得和同类产品相比,它应该相当便宜。这个产品怎么样,原价,还有折扣,我就不仔细检查了,我只希望体验不坏。”一个在折扣店购物的小男孩说。在一些线下食品折扣店,商品的原价、折扣等信息不完整,这基本上是一种“一口价”的方式。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赚到的钱仍然是不透明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对于在线平台来说,如何将新的商业模式推向消费者、食品制造商和品牌,并理顺与现有零售系统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问题。

许多企业正在计划更多的行动。食品仓库中的新店仍在营业,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扩大该类别;好食者联盟计划开辟与线下渠道的合作,打破渠道对食物接受期的限制;在食品旺季,我们希望将每年因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数千亿元的食品损失降到最低...对于空季节餐厅的食物的未来,仍然有很多想象。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临期食品成了热门生意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