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来,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投诉数量一直在上升。
根据第三方平台的投诉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国共收到消费者有效投诉39.2万起,同比增长284.3%。其中,来自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投诉有28.5万起,包括消费金融、网上贷款、小额信贷和贷款援助,占投诉总数的72.7%。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抱怨仍然集中在恶意收费和异常高的利率上。
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这也直接反映出该行业的机构在合规管理、金融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不仅是互联网金融业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推广和融合,金融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包括欺诈在内的诸多风险。新数字金融欺诈的特点是黑色产业链的成熟、欺诈技术的专业化、欺诈事件的高频率和欺诈行为的关联性,导致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严重损害隐私保护,损害用户对金融技术的信任,阻碍数字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数字金融反欺诈报告(2019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数字金融欺诈呈现出小规模、高频率的异地犯罪趋势。借助大数据等尖端技术,欺诈团伙能够准确识别“欺诈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欺诈技术在各种软件中呈指数级传播,给司法机关取证和定罪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金融创新迭代的加速,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不仅需要解决信用风险,还需要防范欺诈风险,尤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金融业务,其带来的潜在威胁比信用风险更大。基于此,近年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反欺诈能力也成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加强金融支付机构的反欺诈能力已经受到政策层面的引导。今年6月正式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犯罪的通知》,要求支付结算各个环节都要有合规要求,如加强收单业务的风险监控,严格终端管理等,以遏制电信网络欺诈的发生。
然而,在虚拟无界的空网络中,欺诈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顽疾,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有效防御欺诈变得更加困难。此外,欺诈呈现出连锁化和产业化的趋势,欺诈的方式和情形变化迅速,这使得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难以防范。
报告显示,金融欺诈和反欺诈始终处于动态博弈过程中。对于线下欺诈和网络欺诈,常见的反欺诈措施主要是黑白名单,或者是规则引擎和黑白名单的组合。在数字金融时代,智能反欺诈手段主要是有监督的机器学习技术,辅以无监督的机器学习、规则引擎和黑白名单。
目前,为了加强反欺诈措施,金融科技公司正在不断研究、更新和升级技术策略,创新安全技术工具,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帮助它们建立不同方法的反欺诈治理体系,及时验证和更新风险控制模型和对策,为提高“欺诈前”率、加强用户权益的“过程中”维护和不法分子的“事后”处置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反欺诈领域,许多组织都在尝试构建人工智能反欺诈平台。如中国程心信用信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基于数据仓库、自动决策引擎和智能建模引擎的ai反欺诈智能风险控制平台“万象智慧”,可以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业务自动审批和决策、模型自动发布、应用和监控。
近年来,行业内出现了一些服务于反欺诈的第三方科技企业。例如,韦泽科技采用无监督反欺诈机器学习技术,集成有监督机器学习、规则引擎和全球智能信誉数据库,为在线企业和金融公司提供一站式智能反欺诈检测服务。
根据人工智能在反欺诈中的应用,报告还强调场景、数据和技术是人工智能反欺诈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任何反欺诈策略都应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数据特征制定。在没有场景和数据的情况下,通过谈论与反欺诈相关的技术优势,整套人工智能反欺诈技术很难与需求方的业务场景顺利对接。
然而,数字金融反欺诈任重道远。零一研究所所长俞白成直言不讳地表示,依靠一家公司无法解决欺诈问题。构建完整有效的反欺诈体系离不开数据、技术和场景,也需要平台用户、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监管执法部门和舆论力量的全方位参与。
在用户层面,应重视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提高防范欺诈意识,配合监管执法部门和企业的反欺诈行动。在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层面,应加强内部反欺诈管理,继续研发尖端反欺诈技术,并加强外部合作,建立联合防控体系。在舆论层面,有必要及时传达最新的欺诈事件,以提高受众的警惕性。同时,传播反欺诈成果,震慑欺诈者。在执法监督部门层面,应完善反欺诈法律法规,加强联合处罚。
标题:数字金融反欺诈仍任重道远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