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9字,读完约7分钟

吴天一(左)为少数民族提供医疗服务。

数据照片

核心阅读

深入牧区和乡村,治疗牧民;收集生理和病理数据,不用担心海拔过高...60年来,吴天一以实际行动和科研成果填补了低氧生理学和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0/0,建立了我国高原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吴天一的坚持使中国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这两天,吴天一院士在西宁市砖厂路7号青海心脑血管医院遇到了一位蒙古叔叔。他很感兴趣,在仔细阅读后,他被认为是一个“老相识”。然后他用蒙古语和他交谈。20世纪80年代,吴天一去格尔木看望他叔叔的家人,他们已经30多年没有见面了。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这种“久别重逢”对吴天一来说并不陌生。我国低氧生理学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雪域高原工作了60多年,被当地人称为“马背上的好医生”。

“西宁街在哪里,他根本不知道;如果你问牧区哪个乡叫,在哪里,他记得很清楚。”吴天一的情人说。

在马背上,现场获得了超过100,000个生理和病理数据

“我上次去珠穆朗玛峰是三年前,我不得不在那里建一个站。”已经过了80岁的吴天一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寒冷和缺氧的风险很高,这突出了高空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青海工作,目睹了许多高原建设者因为不能适应缺氧低压的环境而病倒甚至献出了生命。当时,中国对高原医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怀特的阶段,所以他决定从事低氧生理学和高原医学的研究。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要探究高原反应的原因,特别是要了解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和高原反应的机理,首先要掌握大量可靠的数据。这在当时贫困的青藏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吴天一决定当场收集数据。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哪里海拔高,哪里最偏远,那里的信息最珍贵。”吴天一说,当时高原上仍有许多地方无法进入,所以他和他的同事只能骑马,用牦牛驮运仪器和设备。“当我到达数据收集点时,我搭起了帐篷。牧民们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是来参加电影放映队的。”就这样,吴天一在马背上颠簸了十多年,不仅治愈了农牧民的多种疾病,还获得了10多万项生理和病理资料,为我国高原医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登山是勇敢者的游戏。然而,对于高原医学的研究人员来说,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了获得数据,他们应该在爬山的同时进行“自我实验”——通过“快速行进”到高海拔地区,来检测人体在压力下的生理变化。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阿尼玛青山,海拔6282米。1990年,吴天一作为中方队长,组织了中日联合医学学术考察。从低海拔的日本到海拔2261米的中等高原,用了45天的时间,终于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地方建立了高山实验室。经过努力工作,他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信息。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丰富而详细的信息使吴天一的研究如鱼得水。1965年,他首次提出“成人高原心脏病”的论点;1979年,他首次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论点;吴天一提出的《青海省慢性病定量诊断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地名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凭借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吴天一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青海省地方科研机构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也是第一位塔吉克族院士。

140,000筑路部队受到严密保护,没有因高原反应而发生死亡事故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五年来,14万筑路部队在4500多米的高空连续作业,未发生过致命的高原病。

冻土、寒冷缺氧和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问题,其中“寒冷缺氧”主要是一个人类问题,难以用工程和技术手段解决。

吴天一亲自参与了青藏公路的建设。当时,由于对高原病缺乏认识,一些平原地区的干部和工人患了高原病,有些人死了。“国家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我终于能够把我的知识奉献给铁路建设者。”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吴天一在担任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高原医学顾问和青藏铁路二期工程高原生理学研究组组长期间,提出沿项目设立115个医疗机构,600多名医务人员值班。这样,即使工人生病了,他也能在半小时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在他的坚持下,整个项目部署了17个制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脑水肿、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抢救成功率接近100%,发病率稳定在7‰左右。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为了抑制高原反应,吴天一连续上厕所。“外面是零下30到40摄氏度。工人们穿着衣服,晚上去厕所。第二天容易感冒。如果它发展,这是肺水肿。”为此,他建议在宿舍里建一个“电动厕所”,配备取暖设备,这样就基本上消除了因上厕所而导致的高原反应的风险。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救援队到达灾区后,许多队员因为不能适应高海拔环境而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当当时70多岁的吴天一得知此事后,立即带领医疗队前往玉树抢救地震伤员,治疗原救援队,同时传授高原反应防护知识,几乎熬了几天。“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8小时,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吴天一回忆道。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坚持学习高原医学60年

经过多年的野外工作,他数不清自己经历了多少起车祸,他能数出的只有14处骨折。“最厉害的是在海西州的象鼻山。这时,汽车从山上翻了下来。我左边的四根肋骨和肩胛骨骨折,胫骨粉碎,胫骨骨折。”当时,很多同事都很难过。吴天一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每天跑步,没有意外,100天后我一定会站起来!”结果,106天后,吴天一骑马又去了阿尼玛庆山。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1992年,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建造了中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那时,所有的动物实验都已经完成了。谁参加了第一次人类模拟实验?吴天一几乎没有犹豫:“我做了技术设计,当然我应该是第一个进去的。”当大气压力开始从海平面以上8000米的标准下降时,由于快速减速,吴天一头痛欲裂,鼓膜被刺穿...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许多人建议吴天一:“你坚持了60多年,现在已经出名了。去内地的大城市享受祝福。”他们总是得到这样的回答:“我身后是青藏高原,我的事业就在这里。”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20世纪80年代,吴天一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藏高原适应性”的文章。正是这篇文章使他失散多年并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兄弟姐妹找到了他。当时,在国际高原医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吴天一也收到了外国大学的邀请,但吴天一拒绝了:“我的职业在中国,在青藏高原。”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每次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吴天一总是站得笔直。“中国的高原医学做得很好,不是我的吴天一有多好,而是青藏高原很好,高原人口也很多。”言语中充满了由衷的自豪。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现在,每天早上9: 30,吴天一准时来到实验室。“我主要是研究高原上人们的习惯。现在每年都有这么多人来到青藏高原,确保他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大问题’。”吴天一笑着说:“我从事高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在应对缺氧,但我不能气馁。”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人民日报(2019年9月10日06版)

标题: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爱国情 奋斗者)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