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06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研发支出的前世今生
-"消费与创新"系列5
(海通宏宇博、陈星、应赣榆)
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增长势头正逐步由劳动力和资本向创新转变。创新离不开研发。在本课题中,我们将详细分析中国研发支出的现状、趋势、重点和未来潜力。
R&D比例几何?支出继续高水平增长,目前是相当大的。198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规模超过100亿元,随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过去几年中,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10%以上。在过去的18年里,中国的研发支出规模达到近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研发支出占60%以上。强度在稳步上升,需要在未来发挥作用。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R&D的投资强度(研发支出/国内生产总值)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到0.6%增加到18年的2.2%。“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R&D投资强度应达到2.5%。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中国在R&D的投资仍需在未来两年内发挥作用。
支出是如何分配的?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地域、主体和类型。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长迅速,而东北部停滞不前。就地区而言,近20年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研发支出规模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超过20%,而东北地区的支出规模在达到13年高点后几乎停滞不前。就R&D强度而言,“一纵一横”省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表现较好。企业占很大比重,而大学仍然需要发挥自己的力量。从主体来看,企业部门的支出占很大一部分,而且其比例还在继续增长,挤压了国有研究机构的份额。在过去18年中,企业部门占77.4%。在过去的两年里,R&D高校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实力,支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企业和政府。强调利润导向,低基础研究。从类型上看,企业的研发支出占绝对优势,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更注重在R&D投资的应用研究,导致R&D基础研究投资严重不足,长期约占5%。此外,在过去的14年中,基础研究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实验开发的增长速度,而且其比重逐年增加。
谁是主要的研发力量?其次,通过统计局数据、欧盟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研发支出的产业结构。电子设备领先和设备制造领先。过去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为1.16万亿元,占绝对优势。在制造业研发支出中,电子设备、电机和汽车位居前三,占近40%。从R&D强度(研发支出/主要收入)来看,交通设备(2.53%)、仪器仪表(2.11%)和医药(1.97%)突出,装备制造业的R&D平均强度高达1.7%。欧盟名单:马太效应显著,tmt药物占主导地位。从欧盟2500强R&D投资企业来看,中国企业的R&D效应显著。在上市企业中,技术硬件和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建筑和材料三大行业的研发支出占了一半以上,而tmt和医药行业的研发支出在R&D的强度远远领先。相比之下,虽然银行、石油、建材等行业的平均研发支出较大,但强度普遍较低。上市公司:设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周期长但不强。上市公司的数据显示出相似的特征:装备制造业不仅研发支出规模大,而且普遍具有高强度;就R&D密集度而言,电子行业仍处于领先地位,而消费、周期和金融行业普遍较低。在第二产业中,计算机、半导体、信息技术和通信设备的R&D密集度领先。
未来的潜力是什么?潜力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和行业层面。在国际中游排名中,仍有/0/。就总量而言,目前中国在R&D的投资强度仅处于世界中游水平,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而日本在80年代初仍远未达到美国和日本的稳态水平。重视基础研究,提高大学经费。从结构上看,中国研究(基础和应用)的比例明显偏低,而实验发展的比例过高。过去17年,基础研究投资只占5.5%,而美国和日本的应用研究投资分别高达17%和14%。此外,政府机构牵头的R&D活动占用了部分资源,导致R&D大学缺乏活力,研发支出比重比美日低5个百分点以上。今后,空的基础研究和大学研究的改进余地仍然很大。制造空的房间很大,医疗电子设备迎头赶上。在过去的17年里,中国制造业的R&D密集度为1.14%,而美国和日本超过了4%。即使在医药、电子和装备制造业这三个R&D高科技产业中,中国企业在R&D的投资强度也普遍比美国和日本低3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在医药和电子行业。作为R&D的排头兵,更有必要加快追赶,缩短与美日的差距。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增长势头正逐步由劳动力和资本向创新转变。创新离不开研发。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对中国R&D投资的现状、趋势、重点和未来潜力进行详细分析。
1.研发比例几何?
1.1研发支出:持续快速增长,目前相当大
研发支出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198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规模超过100亿,随后进入高增长阶段。自1991年以来,研发支出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其中,99-11是中国R&D投资的黄金时期,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支出规模从2001年的1000亿左右增加到12年的1万多亿。在过去几年中,研发支出的增长率经历了一个从减缓到稳定的过程,目前稳定在10%以上。在过去的18年里,研发支出的规模已经接近2万亿元。
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研发支出在研发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且增速相对稳定。中国制造业研发支出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从2005年到201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支出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支出规模从2004年的近900亿元增加到16年的1万多亿元。截至1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16万亿元,占中国研发支出总额的66%,这是由于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高。从支出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制造业研发支出增长率略低于全国总体水平,15年后稳定在10%左右。
1.2 R&D强度:逐年稳步上升,未来需要发挥
R&D投资的强度逐年增加。研发支出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与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不开的。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R&D的投资强度(研发支出/国内生产总值)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到0.6%增加到14年的超过2%。截至18年,中国对R&D的投资强度已升至2.19%。也就是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研发支出稳步上升,这表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制造业企业的R&D投资强度(R&D投资/主营业务收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1年的0.78%上升到17年的1.14%。
实现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还有待完成。在十三五规划中,R&D投资的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在过去的18年里,R&D强度达到了2.19%,但距离实现20年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未来的R&D投资需要发挥。
2.支出是如何分配的?
接下来,我们从地区、主体和类型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的研发支出结构。
2.1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增长和东北部的停滞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研发支出增长迅速,而东北部地区则停滞不前。就地区而言,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研发支出规模增长较快,1999-1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0.7%和21.5%。然而,东北地区的研发支出规模达到了13年来的最高点,稳定在700亿元左右。研发支出的高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能支持R&D本地投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继续凸显。
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创新的驱动模式。比较过去18年中国各省的研发支出强度(研发支出/地区生产总值)“一纵一横”,即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省份表现较好。东部沿海经济带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浙江的R&D密集度已经超过2.5%,超过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的R&D密集度紧随其后,其中安徽、湖北、重庆、湖南和四川均超过1.5%,位居全国前15位。
2.2学科视角:企业占很大比重,高校仍需发挥实力
在活动主题方面,企业的R&D领先,而大学正在努力。在中国研发支出的主要活动中,企业部门的支出占很大一部分,且其比例持续增长,挤压了国有科研机构的份额。1997年,中国企业部门的研发支出仅占40.6%,与国有科研机构相当。11年来,企业部门的比例迅速上升至75.7%,而政府部门的比例仅为15%。此后,企业部门的份额基本稳定在77%左右。截至18年,企业、国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分别占77.4%、13.7%和7.4%。从各部门的研发支出增长率来看,企业的支出增长率相对稳定,而高校近两年的支出增长率明显高于企业和政府部门,17年和1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8%和15%,这表明R&D高校正在发挥实力。
2.3类型视角:强调利润导向,低基础研究
从R&D类型来看,基础研究继续偏低,企业投资尤其不足。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决定了企业在R&D投资中更注重应用研究,而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短期内难以带来直接效益。中国企业在研发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导致R&D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不足,且这一比重长期稳定在5%左右。然而,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在这16年中,基础研究支出仅占0.2%,而实验开发占97%。然而,就增长率而言,过去14年基础研究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实验发展的增长率,基础研究的比例逐年略有增加。
3.谁是主要的研发力量?
3.1监管工业R&D:电子设备领先和设备制造领先
首先,看看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过去17年,研发总支出为1.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为1.16万亿元,占绝对领先地位,制造业整体R&D投资强度为1.14%。
研发支出:电子、电机和汽车领先。从研发支出规模来看,电子设备、电机和汽车分别以2003亿元、1242亿元和1165亿元的规模位居制造业分行业前三位,其在制造业研发支出中的比重和研发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均在10%以上。此外,化工、通用设备、特种设备、医药、交通设备等行业的研发支出规模普遍较大。
R&D强度:设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医药行业排名第三。从R&D投资强度来看,前三位的行业是交通设备(2.53%)、仪器仪表(2.11%)和医药(1.97%)。在十大产业中,除了医药和化纤,其他八大产业都属于装备制造业。事实上,装备制造业的平均R&D强度达到1.7%,远远高于制造业1.14%的平均水平。
3.2欧盟R&D名单:马太效应显著,tmt药物占主导地位
让我们来看看欧盟公布的全球2500强R&D投资企业。在17-18财年,中国共有438家企业被列入名单。剔除2家缺乏主要收入的企业后,436家企业的研发支出总额为711亿欧元,综合R&D强度仅为2.8%,远低于436家企业的R&D强度平均值(6.8%)和中位数(4.1%)。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R&D投资的马太效应非常显著。
研发支出:三大产业占一半以上,tmt占绝对优势。从各行业的研发支出规模来看,技术硬件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建筑和材料三大行业占总支出的51.4%,前两大行业为电信管理类行业,占总支出的近40%。事实上,在17-18财年,有14家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超过10亿欧元,前三大行业占9。其中,华为、阿里、腾讯、中兴和百度是研发支出排名前五的公司,平均R&D密集度超过10%,这五家公司分属两大行业:技术硬件设备、软件和计算机服务。
R&D强度:tmt和医药领先,金融周期大但不强。从各行业上市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和R&D密集度来看,旅游休闲(12.1%)和固话通信(10.3%)位居第二。其次是软件和计算及服务(9.4%)、媒体(7.9%)、技术硬件和设备(7.3%)以及医疗设备和服务(7.0%),即电信管理技术和医学。考虑到携程在旅游和休闲行业存在争议,而且固话通信行业只有一家公司,这种情况并不普遍,R&D赛德实质上仍是tmt和医药行业的领导者。相比之下,银行、建筑和材料以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虽大,但并不强劲。虽然平均研发支出较大,但R&D强度明显较低。
3.3上市公司R&D:设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周期大但不强
我们也可以从上市公司的数据中观察到R&D在各个行业的投资。尽管行业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但结论是相同的:
设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而电子行业仍然领先。无论平均研发支出规模还是R&D投资强度,设备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R&D强度前十位的行业主要是电子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元器件)、交通设备(国防军工、汽车)、机械、电机(电力设备、家电)、医药和信息服务(媒体),研发支出中位数一般在5000万元以上。
消费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周期很长但并不强劲。R&D强度低。第一,与大众消费相关的行业,如制造业中的食品和饮料,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运输、餐饮和旅游业;第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石油、房地产和煤炭,一般都有大量但不强劲的R&D支出。
在第二产业分类下,tmt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半导体、信息技术服务、通信设备制造、武器装备、电子设备等行业的R&D强度中位数均在5%以上,平均研发支出规模不低于7000万元。
4.未来的潜力是什么?
虽然中国的研发实力已经在世界上崭露头角,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研发水平和研发强度上仍具有广阔的development/きだよきだよ0/and推广潜力。
4.1总量水平:处于国际中游水平,仍有/0/房间的提高
R&D的强度略高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对R&D的投资强度处于世界主要国家的中上游。根据经合组织的最新统计,中国在R&D 17年的投资强度约为2.15%,略低于经合组织国家2.37%的平均水平。与美国的2.79%和日本的3.21%相比,差距也很大,但高于挪威、荷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空研发室离顶峰还很远,其快速增长是在中游。在过去的18年中,中国在R&D的投资强度为2.19%,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及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投资强度相当。两国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水平正处于R&D投资高速增长期的中期。此后,虽然两国在R&D的投资强度有所波动,但进入稳定期后仍可保持在3%左右。因此,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相比,中国的R&D投资强度仍相对较大,从美国和日本的稳态水平看,空仍能在未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4.2结构层次:重视基础研究,提高大学经费
对研究部分的投入程度不够。其次,从结构上看,在我国的研发支出中,科研投入的比例较低,而实验开发的比例过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17年来,中国基础研究投资仅占5.5%左右,在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其中美国占17%,日本占14%,而中国应用研究投资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我国在实验开发方面的投入过高,但实验开发更多地侧重于对以往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应用和优化,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这种结构性差异反映了中国R&D活动在基础投资初期的不足。
政府主导着R&D的活动,而高校的资金略显薄弱。从R&D活动的主体来看,中国企业部门的R&D活力是可以接受的,资金比例与美日大致相当,在75%到80%之间。然而,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占用R&D资金的比例高达15%,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的比例约为10%,而日本的比例低至8%。政府机构领导的R&D活动占用了一些资源,使得中国的大学
4.3行业水平:空制造业空间大,医疗电子产品正在迎头赶上
制造业的追赶期仍然很长,因此医药和电子需要快速发展。第三,从行业层面来看,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R&D大国。在17年中,中国对R&D制造业的投资强度约为1.14%,而在15年中,美国和日本均超过4%,而中国仅为美国和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在中国的三大R&D产业——医药、电子和设备制造业中,R&D的投资强度普遍比美国和日本低3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在医药和电子行业。美国和日本的医药产业和美国的电子产业的R&D投资强度接近或超过10%,而中国这两个产业的R&D投资强度不到2%。
制药公司尚未发展壮大,它们在R&D的整体实力较弱。最后,从微观层面来看,欧盟公布的17-18财年R&D企业投资排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比较样本。我们发现,在制药行业,中国的领先企业尚未成长。在过去的18年里,美国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00家,而中国只有33家,约为美国的1/6。虽然日本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但研发支出中值超过9000万欧元,R&D的投资强度接近13%。然而,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R&D投资强度仅为2.8%,这表明中国医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电子工业超过日本,R&D的规模还可以提高。从电子工业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的龙头企业与美国在R&D的投资仍有差距,但已经超过了日本。在过去18年的上市企业中,中国电子行业的企业数量已达到161家,是日本电子行业的两倍,但仍远低于美国的302家。中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的R&D投资强度达到7%,远高于日本的4%,接近美国的9%。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过去18年的研发支出在全球总排名中位列前五,领先于英特尔、苹果等公司,远超日本同行。然而,中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中值水平仅为5500万欧元左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同类公司9000多万欧元的水平。因此,中国电子行业的研发支出规模仍可继续增加。
设备制造业接近美国和日本,领先差距小于整个行业。从装备制造业来看,中国龙头企业的创新水平更接近美国和日本,差距远远小于医药和电子行业。在过去18年的上市企业中,中国装备制造业有92家,美国有95家,日本有91家,它们不仅企业数量相当,而且R&D的投资强度也相差不大。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的R&D投资强度约为2.8%,仅比美日同类企业低1个百分点左右。
来自金融部门金融渠道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标题:海通姜超:中国研发支出持续高速增长!支出东部中部高增 东北停滞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