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3字,读完约3分钟
“我已经在农村信用社工作了1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下,各网点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通常在本广场和澜沧新街进行,时间是周日。我们有星期天去市场的习惯。当时,周围几个县的居民也过来了。街上车流量大,宣传效果好。”云南省澜沧县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部的罗帅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通常,我们会去村里举办文化演出,邀请老师或派员工给村民讲课,让大家多了解一些金融知识。虽然累了,但我们都觉得值得。”
每天晚上,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孟浪镇中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广场,聚集了各种年龄的市民,跳舞、散步、放松。今天,这里特别热闹。在广场的大屏幕上,短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18个问题”以中文和拉祜族语播出。在现场搭建的帐篷两端挂有普及财政扶贫政策的双语布标。身着拉祜族服装、佩戴红色宣传丝带的银行工作人员向周围居民分发传单和小册子,耐心地用拉祜族语和汉语解释跨境人民币使用和社会保障。
注意到这里的热闹场面后,许多刚进入广场的人纷纷前来观看和咨询,一些银行工作人员提着宣传材料的手包,在宣传点周围分发,耐心地为人们解答问题。
澜沧县是中国唯一与缅甸接壤的拉祜族自治县。全县51万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许多人仅受教育6.3年。到目前为止,边境地区和偏远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不会说汉语。在这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澜沧县支行在组织宣传工作时,将对宣传内容进行本地化,并将宣传语言国有化。两家银行联合编写了《普洱市金融精准扶贫通讯》和《普洱市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及产品说明》,将金融扶贫政策纳入《普洱市扶贫领导干部手册》,并利用少数民族在集市日聚集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加强金融扶贫政策的宣传和知识普及。这些广泛而持续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扩大了金融扶贫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帮助少数民族提高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了当地居民的金融素养。
在澜沧县,用汉语和拉祜族语言进行宣传,把扶贫和支援当地群众结合起来,是一种普遍现象。糯扎渡镇落水洞村下芒冲组距离县城53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村民缺乏金融知识。中国人民银行澜沧县支行的工作人员多次来到这里,深入农户家中讲解扶贫小额信贷、信用报告等金融知识,逐渐改变了村民从来不借钱、不知道从哪里借钱的局面。
徐从贵家有三口人,靠种玉米、甘蔗、养鸡、养猪为生。在银行员工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后,他有了向银行申请贷款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想法,最终成功向澜沧县农村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朱塘镇米谷马村村民李扎拉家里只有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他们都不懂中文。澜沧县金融机构的宣传员多次到他家宣传扶贫小额信贷、创业等金融扶贫政策,用拉祜族语言促进就业,将金融知识带给这些偏远地区和拉祜族村民。
标题:“双语”宣传惠万家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