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1字,读完约4分钟

松觉夏

近日,一段“云南扶贫女干部骂贫困户”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幸福不是张开嘴来的,不是张开手来的,也不是抬起脚来的。”尽管言辞激烈,但视频中的扶贫干部还是获得了很大的认可,因为他们触动了一些贫困家庭“等待重要时刻”的想法。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为了培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识,实现脱贫不返贫,以有限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地消除绝对贫困,“先扶贫,后支农”已成为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观念和信心,通过社会关怀、言行和有能力的人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扶贫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公众之所以赞同帮助贫困女干部的做法,是因为直截了当、发人深省的批评也是帮助志愿者的一种方式。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然而,仅仅靠布道来帮助志愿者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注意实际的方法和手段,而如何用有效的帮助措施来补充它们更为关键。

浙江磐安“我的幸福工程”的实验者蔡文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前,他用分发小猪的方式来带动村子里的贫困户发展生产。不足为奇的是,一些贫困家庭屠宰猪并吃掉它们。蔡文俊对此并不感到愤怒。相反,他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家庭的幸福感。蔡文君的观点看似无奈,但实际上揭示了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问题:人们的需求是有等级的,贫困户也是如此。吃不饱的人首先要满足自己的胃口,为脱贫提供的物资或贷款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根据目前的扶贫标准,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的人数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时期,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需要更多科学、合理、多层次的手段来满足差异化的减贫需求,进而更充分地激发贫困主体脱贫的内生动力。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一方面,负责扶贫的主体应从整体上避免扶贫资源的浪费。

从中央部署到地方实践,精确扶贫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同时拒绝做力所能及的一切。然而,不完善的机制可能导致贫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通常,贫困地区的各级财政、指定帮扶主体和其他社会主体都会投资帮扶力量。各种补贴和捐赠客观上提高了帮扶水平,一些贫困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甚至高于非贫困家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待遇差异形成的“悬崖效应”及其与劳动报酬的不一致,是导致“等待需求”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导致救助资源的低效利用。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扶贫措施的实施不应以牺牲社会规范和相对公平的运作为代价。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确定救助标准,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明确区分不同主体的收入水平和劳务收入,在收入和社会福利相对公平的贫困地区,减缓“平等依赖和必要”观念的蔓延。同时,与各种帮助力量的沟通与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资源和救助主体的优势,决定救助方式和投入程度,防止重复投入和扶贫资源的浪费。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另一方面,多层次的减贫手段并不限于工业。

在中国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工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相对成熟的生产和商业实体给贫困家庭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灵感,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通过自己的劳动脱下帽子。然而,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单纯通过生产经营就能摆脱贫困的贫困户仍然相对有限。疾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技能缺乏等因素将导致工业扶贫的漫无目的,而过度使用工业扶贫和过度使用相关贷款可能会给当地工业发展留下隐患。因此,除工业扶贫外,采取更多措施释放劳动力也是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必须承认,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有一些人丧失工作能力并陷入困境,这些人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援助体系来保障他们。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在下一阶段扶贫工作中,援助主体应根据贫困家庭的需求,提供更加适度、差异化的扶贫方式,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扶贫,构建扶贫与农村振兴的联动机制。

“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张乐制图)

标题:“唤不醒”的贫困应如何施策?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