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熟悉银行储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今,储蓄有很多种,如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和一次性储蓄。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存钱,我们总是把手中的现金存入银行,这与任何商品都没有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贴现储蓄和贴现储蓄券,并与一些实物挂钩。贴现储蓄券的名称和印刷文字说明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以下信息通常记录在此类存款单上:
今天,我们收到了XXX个标准实物单位,名称为XX年6月,固定期限为XXX,月利率为XXX至XXX天。到期本息凭证应按当日报价折算成货币。根据这个。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储蓄凭证一个接一个地告诉人们如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如何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如何通过处理储蓄来平复人心。
生成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政权刚刚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这座城市,国家财政和经济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留下的烂摊子:金融市场混乱,投机猖獗,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遇到阻力,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不愿意使用。
同时,各地开展存款和储蓄业务困难重重。因为在此之前,国民党政府疯狂地印制和投掷金券,导致物价上涨,人民饱受货币贬值之苦,不愿把钱存入银行。如果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实行货币购买力与消费品实物量直接挂钩的实际储蓄制度,才能真正稳定币值,稳定人心,吸引人们储蓄。
“折扣”的具体含义
贴现储蓄是一种储蓄,可以通过根据“贴现单位报价”将货币转换成实物来获得。具体来说,存款人将人民币存入银行,银行根据当日报价的贴现单价将人民币转换为单位股;支取时,折算单位应折算成人民币,并按原单位数和利息支付给存款人。储户的存单上注明了实物单位的数量,但没有记录人民币的金额,从而保证了普通人手中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会受到影响,减轻了因物价上涨而造成生命损失的担忧。最终目标是缓解市场压力,逐步消除人们抢购货币的恐慌心理。
当时,贴现单位是由实物转换而来的综合货币核算单位,即贴现单位等于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实物的价格组合。它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人们需要选择的主要消费品的价格来作为实现单位的基础。数量主要是根据当地居民对这些必需品的消费比例来确定的。
例如,在北京,普通大众过去常吃面粉。当时由于经济还没有恢复,很多居民还在吃玉米粉,所以规定一折单位是1.095斤八一标准粉、1斤玉米粉和1尺五福白布;南方各地都习惯于吃米饭,所以上海规定一个折叠单位是1公斤糯米,1平方英尺12磅的龙头细布,1个城市的我们工厂生产的油,和1个城市的普通煤球;四川是1英尺的天马白布,1公斤中饭,1公斤煤,1公斤盐,5元植物油;在湖南,它是一公斤二手机器大米,一公斤龙头细布和十公斤煤。
根据包含在贴现单位中的实物的市场价格计算的贴现单位的货币金额是贴现报价,它随价格变化而波动。各地根据五天前贴现单位中包含的各种实物的平均价格,在同一天公布贴现单位。
除了在银行柜台上市,它还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发布,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发布的贴现报价存取资金。储蓄的主要对象是固定雇员,私营工厂的雇员也可以获得工会证书。员工每月储蓄以工资为限,存款时不得少于一个固定折扣单位,不得超过一个月的工资。
通过上面列出的每个折扣单位的内容,不难发现这些项目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米、布料、面粉、油和煤。“人以食为天”,而吃饭问题加上“衣料”是“衣食”的基本必需品。
实施效果
挣得的储蓄首先在解放区实施。1949年4月,它首先在天津推广,然后在北京、石家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推广。自1950年3月实行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物价基本稳定以来,所有转化的储蓄都转化为货币储蓄,在混乱状态下完成了货币过渡的历史使命,并于同年年底宣布废止。
稳定的价格。随着储蓄贴现的实施,全国物价逐渐下降,结束了民国后期持续多年的物价上涨趋势,结束了市场混乱。
吸收存款。由于储户的利益受到保护,免受价格波动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人们愿意存钱,地方银行吸收了闲置的社会资金。例如,1952年底,上海金融机构的储蓄余额增加到2.27亿元。
保持人民币信贷。当时,货币物化是一种不可采用的手段,确立了新政权和人民币的威望,人民币的货币地位也初步确立。
赢得了人民的心。它确保储户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缩水”存入银行的本金。因为存入银行的钱可以保值,价格稳定,人们不再担心通货膨胀,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稳定。
由于贴现储蓄可以保护存款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稳定了价格,并为恢复国民经济生产吸收了一些热钱。更重要的是,实际储蓄对当时的社会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人们对人民币的疑虑转变为对人民币的认识、信任和使用。
随着国家财政和经济的逐步统一,物价一直在稳步下降,基于贴现单位的存款方式已经失去了作用。开展货币储蓄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贴现存款已暂停,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它在新中国的金融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一笔。(乐山图片的这个版本)
标题:回眸折实储蓄存单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