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疗保险局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试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的通知》,并发布了《国家医疗保险分组支付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险drg分组方案》(CHS-DRG)。
根据分组方案,chs-drg是国家医疗保障部门drg支付的统一标准,包括26个主要诊断类别和376个核心drgs,包括167个外科手术DRG组、22个非外科手术DRG组和187个医学诊断DRG组。
drg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在统一了adrg的总体框架后,各地区可以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adrg。例如,北京和贵州的医疗资源消耗不同,这可能导致分组上的差距。
东软网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段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打造世界上最复杂的drg支付系统。段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一个drg支付率能适用于全国,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医疗条件和诊疗模式有很大差异。因此,中国最终形成的drg支付更有可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地方有相应的本土化特征。
在试点基础上开发本地drg分组
此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四个主流的权威drg分组版本,包括北京市医疗保险协会的bjdrg、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院管理局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联合制定的cn-drg、国家卫生计生委基础卫生司的cr-drg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c-drg。
本次发布的chs-drg的adrg是基于bj-drg、cn-drg、cr-drg和c-drg的前期研发,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更优化、更稳定、更符合需求。
根据通知,各试点城市应严格执行分组方案,确保26个主要诊断分类和376个核心drg分组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一致,并根据统一的分组操作指南和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细分drg分组。
国家健康与福利委员会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访问研究员邵晓军在最近的全球医院精益运营论坛和第二届hia大数据国际峰会上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医疗保险总体上非常复杂。一方面,它比其他国家复杂,我国不同地区的医疗保险目录和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进行数字参考咨询试点是正确的,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促进数字参考咨询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发展也将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邵晓军以德国为例表示,德国的drg是世界上最优化、最精细的项目之一,包括1318种疾病,不仅用于传统的急、急、急症支付,还用于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概念。然而,德国的drg已经运行了16年,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新版本。这与医学的发展是一致的,drg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邵晓军指出,这相当于德国drg从1.0版到现在的12.0版。“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drg可能仍然是1.0版,但将来会有很多发展。”
大型医院将专注于疑难疾病
在drg支付方式下,对于医院来说,药品、消耗品和检查项目已经从收入来源转变为成本。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医院和医生都有动力积极合理地控制成本,不再开不必要的项目。
段认为,drg付费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在一些常见病中,基层医院的成本实际上较低,而拥有顶级医疗资源和优秀硬件设施的大型医院的相应成本也很高。研究发现,在drg支付下,一些三级医院支付的费用不足以支付某些疾病的治疗费用。
河南省人民医院总会计师李建军表示,过去一些医院的发展过分追求规模,越大越好,越注重业务量的增长。但实际上,医院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有待提高。
段还指出,三甲医院的定位是看疑难疾病、重性疾病和急诊。然而,在过去,过度追求规模使得大型医院也接收了大量的常见疾病,这产生了虹吸效应,这使得看病难和看病贵。在drg支付方式下,大医院也将治疗疑似疾病、重症、疑难疾病和紧急情况作为回报。
段表示,对于可疑、严重、疑难和紧急病例,相应的drg分组难度系数和支付标准也较高,大型医院不仅可以诊治,还可以承担费用。对于小医院来说,这不是成本问题,而是疾病的根源和能力的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段表示,一些大医院不能覆盖、不能看的常见病,将会流向基层医院,大医院会更加重视疑难杂症。虽然业务量有所下降,但疾病组的难度系数有所增加,收入没有下降,有利于促进分级诊疗。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如何防止医院因为不同病人的不同并发症而推卸病人的责任。
目前,业界的共识是,同一种疾病根据患者的并发症和严重程度分为几个不同的疾病组,这并不是统一包装的。同时,通过大数据建立监控系统,捕捉异常医疗行为。
中国医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郭启勇也表示,医生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诊疗,而不是用drg思维从成本角度看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有必要为患者选择最有效、最有益的治疗方法,但同时应考虑疾病的付费,不应进行过度治疗。
标题:大医院过度追求规模化? 医保局出招,DRG成分级诊疗重要“帮手”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