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1字,读完约3分钟
多年来,生活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汉族、藏族、土族同胞肩并肩,互相帮助,逐渐打开了通向财富和幸福的大门,同时,也使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中午时分,甘南州卓尼县潘洼涂乡大庄村,阳光下的草原像一张巨大的绿色毯子一样延伸得很远,烟雾缭绕。午饭后,这位27岁的藏族女孩拄着拐杖帮助公公吴三鑫进屋休息,然后回到厨房打扫炉子。
50岁的韩(音)低收入家庭吴三鑫(音)称赞儿媳妇的善良。“2014年,我帮助人们盖房子,还弄伤了他们的腰。从那以后,马超就没少给我和我妻子干活了。”他说他失去了工作能力,他的儿子在外面工作,家里的许多事情都依赖于他的儿媳。
杨瓦土族乡的村长常说,该国管辖着两个村庄,总人口近1800人。其中,藏族、汉族和土族各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属于人口较少的民族乡。
万马曹的丈夫吴来生在外面帮助人们奔跑和运输。“我工作是为了挣钱,我的妻子照顾我的家人。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放弃两个上大学的姐妹。”吴来生说,除了工作收入,政府提供的二等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可以为全家八口人补贴近3000元,他们基本上不用担心吃喝,对将来脱贫有信心。
吴来生介绍说,2017年,每一个像他这样精准扶贫的家庭都从政府那里拿到了2.5万元,用来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小康村,这让他得以新建三栋总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房子。"像常大姐这样的村干部经常来家里帮忙,就像我们家一样."他口中的“常大姐”就是常,一个突干部。
草原在下雨和清理,土地芬芳而湿润。当记者与常等村干部进入村里时,发现常等人可以随意喊出大多数村民的名字,而许多村民则称她为“常大姐”。“通常,我们的农村干部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他们大多是在家里了解村民的情况。”常对说道。
在高原上被烈日晒得黝黑的常说,干部只有坐在村民家里,同各族人民交谈,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果邻里之间发生矛盾,首先要通过村规民约来解决,然后是农村干部的配合。“所以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关爱的家庭。”常对说道。
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庚欣在对阳洼土家族乡进行实地考察时认为,甘南在历史上处于农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几千年来,许多民族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或放牧,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历史一直延续着。
晚上,歌声“歌唱祖国”回荡在这片草原上。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教授李胜贵正在村里迎接游客,与各族人民一起唱歌跳舞。看着远处欢乐的人群,吴来生打算今年建一座农舍,尽快摘下“贫困帽”。
(朱南)
标题:甘肃卓尼:民族乡绽放“团结花”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9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