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4字,读完约8分钟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刘冉)林芝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藏族、汉族、门巴族、族等10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然而,广袤而复杂的地形、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相对封闭的交通等因素阻碍了农牧民脱贫致富。我们如何通过金融服务帮助穷人和发展富人?
日前,记者深入林芝调查财政支农第一线,了解到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创新“钻金、银、铜”四张信用卡等产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通过多建网点、三家农村金融服务店、移动金融服务等多种渠道,将优质金融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帮助行业发展农业,插上特殊行业的翅膀
"滴水之恩,泉水尽报."
大洼次仁在大瑞乡通麦村清岗林藏族乡养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入口处的巨石上用红字刻着这句话。他对记者说,这是为了感谢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中国农业银行八一区支行副行长朱闸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大洼次仁提出了饲养藏香猪的想法。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她勤奋好学,但她养猪几年后几乎破产。就在他无可奈何的时候,朱莎主动找到了他。
大洼次仁(左)和朱闸(右)(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他可以和猪睡在一起,听听猪叫的意思,我也可以看看他是否真的想做点什么。”朱扎告诉记者,他决心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和周边访问,帮助达瓦次仁。2018年,朱莎申请了一笔70万元的工业贷款给大洼次仁,没有任何抵押品。
“虽然70万的贷款让我根据他的情况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的行业是特殊行业,西藏,他希望他能带动别人,”朱咋满意地说。“现在,他真的不负众望。他不仅成为了西藏养猪技术专家,还经常给周围的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还带动当地三户贫困户办了一张卡。”
在朱扎看来,农行人的职责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像大洼子林这样的农牧民共同成长是做一名基层金融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他说:“只要农牧民有想法,农业银行(601288,诊断股)就有做法。”
大瑞乡通麦村清岗林藏族生猪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入口处的巨石。
(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据了解,2018年,该合作社藏猪净利润达到24万元,技术转移和仔猪收购带动了全区藏猪产业的发展。
“没有农行的贷款,我的事业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行是不可能的。感谢美国广播公司!”达瓦次仁真诚地说。
去村里把金融服务送到你家门口
“过去,取钱要花十多公里。骑摩托车的燃料成本非常昂贵。现在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办理支票账户和取款业务。”在大瑞镇界坝村的“三农金融服务点”,记者碰巧遇到前来取钱买菜的村民。他告诉记者,自从服务点在村里设立以来,他每天的撤离和转移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负责服务点的是索娜卓宇,酒店的主人。她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这里做生意。“一般都是把钱转给在外地上学的孩子,而有些做生意的人则收发账户。”她也是“三农金融服务点”的受益人。“我喜欢在外面做生意,我可以用这个直接给他转账,非常方便。”
索娜卓加,一个口吃的村庄,负责“三个农村金融服务点”。(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在林芝调查期间,记者发现每一个经过的村庄都有“三个农村金融服务点”。据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农业、农村、金融部副总经理王朝阳介绍,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共设立了5615个“惠农通”服务点,实现了西藏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9%,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立足和充分满足农牧民的金融需求,中国农业银行林芝分行继续推行营业所“3+2+n”移动服务机制,在基层乡镇网点开展“三日班两户”移动金融服务。以“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帐篷银行”和“移动服务汽车银行”的形式,移动金融服务在全行的频率每年超过3万次
保卫边境,保护人民,用金融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从米林县出发,沿306省道行驶3.5公里到蔡照村,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境富裕村。这里有42户人家,195人,分别来自汉族、藏族、门巴族和巴罗族。
“以前的房子只有110平方米,我家不够住。”当记者问他是否在经营一家旅游农舍时,身着珞巴族传统服饰的村支书扎西在采访中微笑着回答。“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给我们的新农村每户有200平方米。将来,我们可以从事旅游业和经营农场。”
只叫村主任扎西。(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米林县支行行长强桑告诉记者,中国农业银行林芝支行向村内39名农牧民成功发放了780万元边境小康建设贷款,主要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农村生产经营等领域,有效改善了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行还积极争取边境小康村的经济发展。依托当地旅游优势,鼓励村民通过劳动和开发特色农产品(000061)赚取收入,通过“联合担保+贷款对象”模式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致力于培育优质企业,回馈村民
“我从17岁开始就向ABC公司借钱,我做了很多生意,也遇到了很多困难。ABC多年来一直在帮助我。”贡布江达县竹拉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席邓云·嘉措告诉记者。
这家有41年历史的合作社年净利润超过100万元。由于邓云·嘉措在扶贫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在2018年全国扶贫表彰大会上获得了“奋进奖”。
贡布江达县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席邓云·嘉措。(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从白手起家到带头致富,在20多年的合作中,农行的信贷资金始终支持他,在困难时期“雪中送炭”。云登家厝以智慧和勤奋经营好企业,回馈村民,发挥致富龙头作用,积极帮助贫困农民,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
中国农业银行利用金融服务支持像邓云·嘉措这样的企业家,这就像点燃一把火,给村民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据报道,到目前为止,邓云嘉措合作社已经帮助了32个贫困家庭,并帮助3400多名当地居民通过收集野生细菌实现了收入。
邓云嘉措只是中国农业银行林芝支行扶持的众多农牧民企业家的一个缩影。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自1955年成立以来,林芝分行先后推出了实用配套的“三农”信贷产品,为农牧民企业家提供了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的有力支持,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帮助更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
记者笔记:
-“这个村子的不良贷款率是多少?”
-"它是零。"
这个问题和答案经常出现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
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提供的数据,全自治区涉农贷款不良率仅为0.32%。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发起的“四卡”信贷覆盖了全区94.1%的农牧民。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农牧民都能获得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而且按时还款率接近100%。
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农牧贷款证(钻石卡)(人民日报记者刘冉摄)
如此出色的数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西藏分行开展了县、乡(镇)、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国农业银行林芝支行副行长匡告诉记者,如果村里有一个人不还贷,那么整个村就不能算是信用村,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个良性的金融信用生态环境。此外,普通人的简单信用观念(603883)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们几年前没有偿还贷款,他们今年都会过得很糟糕。”。
然而,在我看来,基层农业银行家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也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每一位分行工作人员都了解到所辖几乎所有农牧民的家庭情况和经营情况,农行基层群众的威信随处可见。可以说,没有他们贴近农牧民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就没有这样的落地农业金融服务产品和如此优秀的信贷资产数据。
经过他们的调查和帮助,金融服务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西藏农牧民的信任、希望和火焰。随着藏区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他们初步实践了“惠农”的理财意向。
标题:藏区边民脱贫难?金融服务“接地气”点燃致富希望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