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4字,读完约5分钟
德海深井加压控藻平台
⊙周建记者少昊○编辑邱江
12年前,太湖突发性“水华”事件造成无锡水污染,“蓝藻”一词进入公众视野;12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华灾害”并未重现,蓝藻控制产业已从0逐渐崛起为1;12年后的今天,蓝细菌控制行业的先锋们已经突出了重围,并对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了冲击。
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超过150家公司申请科技板块上市,涉及科技板块的七大创新领域。与信息技术和高端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聚会不同,只有五家环保领域的公司接受了它们的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环保企业的科技属性?它们和传统的环保企业有什么区别?近日,记者走访了以蓝藻控制为重点的无锡德力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德力海”),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水华”事件催生了一个产业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引发无锡饮用水危机。此后,人们开始关注单细胞原核生物蓝藻,以及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暴发的生态问题。
“当水体富营养化达到一定程度且温度居高不下时,蓝藻很容易繁殖并在水面上形成漂浮的蓝藻层,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如水体中的氧减少和水质异味等。2007年太湖“水华”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事实上,蓝细菌问题已经开始出现很多年了。”一些内部人士说。
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无锡太湖发生了4起由蓝藻爆发引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此外,滇池、洱海、巢湖等地也发生了蓝藻暴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恶臭和漂浮在水面上的“绿色油漆”。
蓝藻爆发造成的问题远不止是“绿色油漆”。首先,蓝藻爆发会产生藻毒素,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其次,蓝藻爆发导致水质不佳,影响当地饮用水的安全;第三,蓝藻爆发导致水体恶化,水体溶解氧减少,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后,蓝藻爆发将进一步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性循环。
太湖“水华”出现后,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上述问题,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被提上日程。太湖、巢湖、滇池先后投资1000亿元对湖区富营养化进行综合治理。
“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人们有需求,并且愿意为这种需求付费,并且供应商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时,工业才能真正出现。也就是说,从2007年开始,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蓝藻问题,蓝藻处理行业也真正崭露头角。”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经过几年的治理,“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蓝藻暴发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类似2007年的水污染问题并未重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蓝藻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根据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在117个已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的湖泊中,富营养化湖泊占76.9%,中度营养化湖泊占43.3%。
“现在控制它不容易。水体富营养化是长期形成的,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控制藻类”仍然需要科技突破
如何有效解决蓝藻爆发问题?答案可能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只有一个词——“捕鱼”,这是过去12年治理经验中最有效和最经济的解决办法。然而,如何捕捉微小的蓝细菌并最终处理它们是相当技术性的。
德林海最近接受了科委的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他用“独特的技巧”写了一篇关于“钓鱼”的文章,从此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德林海提出了湖泊水库蓝藻水华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路线,即“上岸打捞、藻水分离”,2016年,他提出了蓝藻水华防控技术路线,形成了我国应急处理与防控相结合的优势和完整的蓝藻防控技术路线。
在位于太湖岸边的藻水分离站,记者看到浑浊的湖水不断流入分离站,经过综合二次强化气浮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环节,最终去除了单元浓缩藻浆中95%以上的蓝藻,排出了清水和接近固体的藻泥。
“压力灭活原位控藻”技术更具科学性和技术性。据记者了解,该技术包括一个固定的“深井杀藻装置”和一个可移动的“加压控藻船”。前者需要在湖中钻一口深井(约70米),安装一个管套,将“水华”吸入内管,挤压并“压碎”它,然后从外管将其送回湖中。经过处理的蓝细菌会迅速沉入湖底,成为鱼喜欢吃的“诱饵”。然而,加压控藻船不仅可以灵活处理“漏网藻类”,还可以提升无人机作为蓝藻的“哨兵”,并结合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对水中蓝藻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领先技术给产业链公司带来好处。以德力海为例,公司2016年至2018年分别实现收入4809.08万元、1.19亿元和2.08亿元,实现净利润778.16万元、3052.34万元和8023.7万元。
尽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蓝藻爆发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任仲的“控藻卫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太湖蓝藻总量为6000万吨,而太湖沿岸十多个藻水分离站的年处理能力为200万吨,仅占3%一位从事太湖蓝藻治理多年的专业人士说。
德力海得益于科技创新,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公司计划筹资4.5亿元投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蓝藻处置研发中心等项目。,引进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引领蓝藻处理行业的技术创新。
标题:“水华”催生一个新产业 德林海让蓝藻治理不再难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