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4字,读完约5分钟
从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开始,科技创新和创业首次被提出。到2011年,科技部和“党的三次会议”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全国16个地区为首批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科技和金融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015年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显然,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转型发展正成为中国金融业“新常态”下的主旋律。
自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第三阶段(2006年开始)以来的十年间,科技金融已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工具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其发展模式已从供给、政府、技术和服务逐渐转变为需求、市场、产业和竞争。然而,金融不一定促进创新。金融是异质的,不同的金融体系在促进创新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现有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促进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有效支持和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有必要从全球和战略的角度研究中国的科技与金融体系,并充分认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意义。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因为新一轮的创新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中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转型的重要引擎。
其次,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不确定性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金融创新也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不确定性是给目标的实现带来积极影响的可能性,这就是机会,它支持价值创造或维持现有价值,是不确定性的“好”的一面;不确定性,如果有可能给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就是损失,它会破坏价值创造或现有价值,是不确定性的“坏”的一面。如何管理不确定性,控制不确定性“坏”面带来的风险,抓住不确定性“好”面带来的机遇,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共同主题,也是技术创新金融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三,保证政府和市场的利益是实现多赢的核心,是科技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保证。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源的结合实际上是相关主体的结合,最终体现在利益分配上。没有科技活动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及相关的利益实现机制,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就无法实现。
最后,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有不同的目标函数,这将导致对成败的不同定义,进而形成不同的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源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技术创新与财政资源的有效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参与者的总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共同评价标准与个人评价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源结合有效性的不同评价标准直接影响人们对如何结合二者的决策,导致不同的优先顺序,制约着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源的结合。
刘桦,南京审计学院金融研究所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著有《科技与金融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基于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型,他构建了技术与金融体系的理论框架,并从风险投资、技术贷款、技术资本市场、技术保险和技术金融政策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技术与金融体系的构建。在实证分析部分,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风险投资的效果评价、科技贷款产品创新与风险分担的效果评价、科技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效果评价、科技保险运营及其影响因素的效果评价、科技金融体系政策环境建设的效果评价五个部分对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评价。因此,该书对于把握科技金融的政策走向,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全面推进科技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和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该书的出版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一方面,科技金融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主要金融资源,加强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融资和信息共享,并能与政府一揽子相关政策措施相匹配,从而有效填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麦克米伦”缺口。另一方面,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质是政府、资金提供者、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参与。相关主体发挥相互支持、金融支持、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功能,依托科技创新体系,贯穿投融资信息发布、企业信用审核、融资谈判、融资成果和融资后事项等金融建设全过程,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强手,建立资源顺畅流动和有效的风险控制
任何优秀的理论研究都源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会促进实践活动。预计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科技金融理论体系,促进产融结合,提高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培养科技金融创新人才。
(作者是南京大学-牛津大学金融创新学院院长)
标题:搭建科技创新发展 的金融服务平台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