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9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4月,所有欧盟成员国签署了“地平线欧洲”的总体框架。作为继Horizon 2020之后欧洲的另一个重大研究项目,“Horizon Europe”将在2021年至2027年期间向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超过1000亿欧元的资助。在几乎同时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上,“地平线欧洲”和中欧科技合作的下一步合作方向成为讨论的焦点。
“与‘地平线2020’770亿美元的总资金相比,‘地平线欧洲’是一个更雄心勃勃的科技发展项目。”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比利时前驻华大使、终身名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eucjic)联合创始人帕特里克尼伊斯(patrick nijs)指出,“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欧洲不仅没有淡出国际科技舞台,而且将进一步投资于未来的科技。”
作为一个促进中欧创新交流和加强科技合作的国际组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正借此机会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最近,奈斯今年第二次访问成都。11月14日,他将出席由《国家商报》主办、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太和智库、保和证券联合主办的2019年“一带一路”商会对话与合作年会。在这些代表不同公司的商业协会背后,有可能引发下一个科技热点的商业机会。
科技合作不仅要注重“塔尖”,还要建立“基础”
“高级别机制已经建立,如欧洲委员会和地平线欧洲项目。这个系统非常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但在这一机制背后,有必要确保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具体信息并参与进来。”奈斯说,“商会所扮演的角色是‘基础’。它们代表着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我们也希望在这两天找到进入“资源库”的途径,让更多的人进入中欧合作网络。”
两年前,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成立,由48名欧洲议会成员(欧洲议会EU-中国友好小组)、前比利时驻华大使和其他欧盟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创新和创业机构组成。eucjic成立之初,其民间性非常明显。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它是伴随着eucjic的诞生而产生的一种功能,以补充欧洲科技发展框架组织体系不足、底层设置不足的现状。
两年内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退出欧盟的阴云下,欧洲国家开始合作寻找应对策略,这在德法两国的加速合作中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
欧洲是否越来越多地以“一体化”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打交道?奈斯对此表示怀疑。当他被邀请参加刚刚过去的第二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时,他注意到“确实有许多很棒的展位,法国和意大利国家馆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但这仍然不够。”
如何增进合作中的互信,是不同国家之间交流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对中国和欧盟来说,各种机制的建立是建立在增进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在去年4月举行的第21届中欧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同意在2020年达成一项高层次的中欧投资协议,今年6月达成的中欧地理标志协议被视为一个乐观信号。在科技层面,中欧创新合作对话和讨论集中在5g等具体领域,奈斯认为“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这还不够。”奈斯说:“合作必须确保它能够真正深入到下层社会。对于那些作为社会基础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合作正在发生,并且能够参与。”
在奈斯看来,创新不仅限于科技领域的合作,也不仅仅意味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或5g。更重要的是,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相互信任,创造一个产生相互信任的环境。“例如,由EU-中国联合创新中心合作举办的中欧电影节,虽然与科技无关,但它有助于搭建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社区,相互信任和充分沟通是社区的基础。”
基于商会的合作是另一个具体案例。“商会是合作的基础。在关注金字塔尖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为这是整个经济金字塔可以依赖的基础。”内斯说。
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开启新一轮合作
奈斯回忆说,当他199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中欧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那时相比,现在欧洲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几乎没有大型欧洲企业没有中国战略。新的话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转化科技成果,如何建立信任机制。
期待从人的角度促进科技合作的奈斯如何在中国找到更合适的人来满足地平线欧洲的新需求?“环境、清洁技术、可持续城市化、农业、食品和海产品是中国发展迅速的产业,我也希望这些产业能成为合作的基础。”奈斯说:“我们还没有参与5g或人工智能领域。也许我们将来会在这些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甚至捕获独角兽,但迄今为止,绿色产业的合作伙伴在中国表现出了更大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欧洲”的五个关键项目包括气候变化适应、癌症、健康海洋、沿海和内陆水域、气候中立和智慧城市、土壤健康和食品,其中许多与Ness的关注相一致。
在奈斯看来,这也可以成为中欧合作的大方向。“就与欧洲的合作而言,‘一带一路’实际上正在进行更大意义上的调整,并改善亚欧之间的连通性。”奈斯说:“我希望通过中欧合作,‘一带一路’能够朝着更绿色的方向发展,比如减少碳排放,减少垃圾和空气污染。”中国和欧洲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愿景下携手打造一个绿色的‘一带一路’。”
寻找答案的内斯将走向成都。这个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地理优势,在中欧合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每次我去成都,都会被成都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深深打动。”奈斯说:“虽然成都不是所谓的‘一线城市’,但它的方向一直是‘一线’。当我1997年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它已经是冉冉的一个新兴城市,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极地核心。成都的优势是赢得第一名。”
他同样对成都在中欧合作中所做的努力感到惊讶。“成都不仅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双边合作关系,还与许多中东欧国家开展了深入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当地的做法。”奈斯特别提到了中欧银行(成都),这使成都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重要的物流枢纽。
11月12日,成都迎来了另一个中欧伙伴——希腊,决定在成都设立新的总领事馆。面对越来越多的领事馆和国家工业园区,成都应该如何发挥其优势?“我认为成都市政府需要协调这些平台和运营商,让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奈斯说:“我们经常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情况。成都需要想办法让每个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题:专访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地平线欧洲”为中国带来机遇商会将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