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者何小彤
在最近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智能教育创新与应用发展报告》。根据该报告,智能教育现已从教育援助过渡到价值创造,预计未来将在适应性学习和适应性互动课堂等应用方面取得突破,然后推进到以适应性学习为代表的因材施教阶段。
目前,智能教育的产品形式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智能批改、图片搜索、智能评价、智能题库、分级阅读和适应性学习。其中,适应性学习和分级阅读是最主流的产品,占总数的49%。
根据报告中的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和一般领域的工业化应用所需的时间没有根本区别。语音识别将在两年内实现工业化。预测分析、虚拟现实、机器学习、深层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和聊天机器都需要2~5年才能产业化,自然语言处理(nlp)需要5年以上才能产业化。就知识地图和认知计算而言,由于教育场景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收敛性,这两种场景将在2~ 5年内在教育领域实现产业化,这比一般领域的等待时间提前了5年以上。
为了加大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专家建议首先依托智能教育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共同体,广泛开展跨学科探索和研究,促进脑科学发展。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多方合作,加强行业研发探索,为学术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最终应用到相关教学场景中;最后,要进一步推进平台建设,推动开放平台向公众开放智能教育的关键共性技术,营造智能教育生态。
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认为,人工智能有效地帮助了“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公平”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消除地域、贫富差异,使儿童有机会接受同样的同质教育,实现优质教育服务和资源的均衡配置;“质量”是指通过智能推荐和学习资源的适应性学习,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综合素养的培养。
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教育管理的评价、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习行为的分析提供了更加多维的数据信息,彻底改变了现有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智能校园”、“智能教室”等未来教育前景逐渐显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育系统已成为趋势和共识。
未来的教育仍然需要“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只是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低效和重复性工作的替代和辅助,而学校和教师可以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效果,做更多的“育人”工作,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标题:智能教育:因材施教尚需“人类智慧”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1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