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0字,读完约4分钟

2019年3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中心正式成立,揭开了舟山海事和海事纠纷解决的新篇章。这也是浙江自贸区海运服务业走向国际化和高端化的重要一步。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国际海运服务基地建设是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一个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浙江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国外船舶供应市场,加快发展船舶管理、维修和交易等综合海事服务,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设立海事仲裁中心、计量争议仲裁中心和海事商事争议调解中心,加强海事法律服务,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舟山港航务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江海联运的功能优势,舟山坚持错位发展,以服务“船舶、船东、船员”为重点,大力发展国际海运服务和现代航运服务,全力打造国际海运服务基地。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浙江自贸试验区是中国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最大、增速最快、竞争最激烈、通关效率最高的地区。船用燃料油供应量从2016年的91万吨攀升至2018年的359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加油港,也是世界十大加油港之一。今年上半年,船用燃料油供应量189.6万吨,同比增长11.8%,结算量296.4万吨,同比增长10%。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以新加坡为基准,开辟船用燃料油业务领域,突破不同税号保税油的混合交易,创新实施跨关区跨港直供、一船多点供应、对外锚地供油等监管便利化措施。供油配套设施等建设不断完善,锚泊站不断完善,供油市场环境不断改善。聚集了12家供油企业,引进了中石化船舶供油全球总部、中石化长江燃料油保税中心和中石油泰富保税油总部,初步形成了总部的经济地位,并在加速发展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浙江自贸试验区全力拓展远洋船舶供应服务,创新突破锚地远洋船舶物资供应,尝试“一船多能”业务,扩大船舶零配件供应规模,建成远洋船舶供应仓储基地,加快锚地供应船队和远洋船舶供应服务平台建设。2018年,对外海运供应总值达到15.11亿美元,增长304%;今年1-6月,供应值为7亿美元,增长6%。建立出入境服务系统,方便外籍船员的轮换。自2018年以来,共有14,536艘国际船舶进出,234,846名外籍船员在船上进出,占全省近30%,其中2,420名外籍船员在舟山轮岗,占全省70%以上。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自贸试验区还围绕海运和航运服务产业链加大投入,积极引进航运金融、航运技术、海事仲裁、检验检测、国际船舶管理等航运服务企业,150家现代航运服务企业和机构落户航运服务集聚区。2018年,引进船舶管理、海事法律事务、航运技术等航运服务企业(机构)47家,全年修复外国船舶1683艘,完成产值39.2亿元,增长15.1%。全年完成国际贸易船舶20多艘,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同时,自贸试验区航运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金融机构向航运业贷款80多亿元,支持保税石油企业完成外汇收支便利化42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728亿元。

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上述负责人表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未来将成为一个优秀、强大的国际海运服务基地。建设高质量的东北亚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船舶供油企业和平台,构建国际供油市场体系,拓展保税燃料油调合业务,加快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全力弥补大型加油船、锚地和大型船型加油能力的不足,规范供油市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船用燃料油总部的经济地位。建设综合船舶供应服务基地,出台国际航行船舶物资供应管理办法和监管操作规程,加快推进锚地对外供应业务正常化,创新实施报纸发行和收集、一船多用、一船多供、物资供退无纸化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拓展船舶物资、备件及配件供应业务。 积极拓展船员轮换、快速航修等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国外供应企业,加快形成国外供应仓储基地的集聚效应。 全面提升海事航运服务水平,深化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继续加大产业链投资,吸引海事航运服务标杆企业和功能机构落户,加快国家船员测评中心建设,拓展船员考试、培训、测评等全产业链服务。

标题:走在海事服务业国际化的道路上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