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2字,读完约6分钟
核心阅读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报告,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赋予发展机遇新内涵;传统工业企业不再执着于扩大生产能力,而是使用更多的资金来提高质量和效率;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产业、需求和地区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当一艘船出海时,很难避免各种各样的风暴。今年以来,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从70年的经济数据中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只能生产一般食品、服装等日用品。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吸收了83.5%的就业人口。
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升级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
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7.2%、40.7%和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和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比1952年分别提高了23.5%和37.2个百分点。“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这表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服务统计司司长杜希双说。
——工业正加速向中高端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变高,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更加迅速。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监管工业增加值的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行业领先企业在推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难和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部主任赵昌文说。
——新兴服务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已经成为创新和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增加值分别增长至5.2%和6.9%;年交货量达到507亿件,比上年增长26.6%。“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给发展机遇带来了新的内涵。”国家统计局局长纪宁哲说。
需求结构继续改善
三驾马车一起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有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由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达到78.9%,资本形成率为22.2%,商品和服务净出口为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中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
——消费是稳定增长的第一引擎。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约有1.4亿个家庭有能力购买汽车、住房和休闲旅游。消费已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强大支撑。”宁表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促进国内市场的形成。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
——投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缺乏资金和物资,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工业发展。近年来,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司副司长王认为,随着供应方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工业企业不再执着于扩大产能,而是使用更多资金来提高质量和效率。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初级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1978年,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53.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8年,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上升到94.6%。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成果。自由贸易区是从零开始建立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更加紧密。
区域结构更加协调
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体而言,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明显小于世纪之交,出现了新的增长极。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区域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区域之比为4.5,而1952年为8.1。
——区域发展协调得到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2012年至2018年,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2%和8.5%,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年均分别增长7.2%和6.1%。
——产业布局更加均衡。1952年,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部,这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73.8%。201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952年的12.6%和13.6%分别上升到22.5%和17.8%,占全国的2/5以上。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炎认为,目前投资存量的差距仍然明显。中国西部的铁路密度和等级公路密度分别仅为东部的21%和24%,而中国中部的年平均航空旅行时间仅为东部的30%。基础设施是中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一个主要缺点。“在国家主要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在妥善防范和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投资促进空,这将成为中国扩大投资需求的重要支撑。”
标题:第三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9.7%、76.2%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