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57字,读完约8分钟
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这不仅是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和阶段变化的短期战略,也是加快形成我国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式的长期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蔡
意义重大
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工业和技术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巨大挑战。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等措施的实施,对于实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内需规模和产业技术升级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全球工业和技术革命竞争的加剧,各国的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培育新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分析,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区域关系的协调和重大项目的引导将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甚至颠覆性的影响。例如,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重组要素结构、转变产业关联结构和优化信息传递结构来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更新。二是扩大内需规模,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对外贸易。尽管自2007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有序下降,但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仍超过31%。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需求规模不足。扩大内需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匹配问题,而是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实施新的基础设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国家战略项目,不仅可以直接创造内需,更重要的是,随着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结构将会加快,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真正发挥作用,这是实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根本前提。最后,需要弥补技术上的不足,确保国家经济和产业链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关键核心技术不会到来,不能购买,也不能讨论。只有掌握自己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来,中国一些企业面临的芯片封锁和供应中断的困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突破产品和技术壁垒,实现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和控制,将是下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大多数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壁垒是西方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研发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突破这些壁垒不是一天的工作。必须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形式,充分发挥中国象棋系统集成的优势,逐步克服这一问题。
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血液循环”
正如血液对于人体一样,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经济系统的动力循环系统。系统能力越强,整个经济系统的流通能力就越强。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处于不同的外部类型、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建设模式,对经济系统具有更强的带动作用、更大的促进作用和更充足的支撑能力。首先,加快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使用更多类型的元素。要素是经济系统的底部,要素的类型、数量和活力将直接决定经济系统的发展质量。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础设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更全面地使用更多类型的元素,如数据和知识。只有当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这些要素才能大规模、全方位、多渠道使用,数字经济的繁荣时代才能在中国率先出现并长期存在。第二,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更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本质是要素的组合,要素类型的增加无疑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来优化和改造产业结构。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处理海量消费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提高中国生产系统的供应质量。第三,加快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更强大的生产体系。新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能源和交通领域的重大创新,如UHV和高速城际铁路。考虑到以往所有的工业革命都与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变革密切相关,例如,能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蒸汽革命与交通方式的导航革命密切相关,而能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动力革命则与交通方式的铁路革命密切相关。可以预见,未来的工业革命将与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变革密切相关,新能源和交通领域新基础设施的创新无疑将大大提高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可能性。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壮骨”
中国的经济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但整个产业和技术体系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弱点,尤其是在许多关键领域,这些弱点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面临外部压迫时能否保持其骨胳的硬度和力量。尽快实施一批重大国家战略项目以“补不足”,这不仅是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对于不同的领域,有两种方法可以通过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来“弥补不足”。第一,对于全行业或产业链基础好、个别环节无法克服的地区,要坚持“点线面接”的思路,即通过国家战略项目集中力量克服这一困难,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基本安全。例如,在整个芯片制造的所有上下游环节中,设计和制造环节而非封装环节是制约中国芯片产业安全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引入相应的国家战略项目,集中精力解决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事实上,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在设计制造领域的政策倾向比其他环节更强,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第二,无论涉及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是否存在外部威胁,都要坚持“以线代线”的理念,即在这一领域的所有相关行业和环节实现完全的自主和控制。例如,在粮食生产领域,我们不仅要注意供给能否满足产出的需求,还要注意在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所有相关产业和环节实现国内替代。这是确保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根本政策,也是确保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任何风浪中都能站立得住的力量源泉。
深化大区域发展战略“健身”
十八大以来,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短短七年,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优质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从地理分布和空分析,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健康程度将直接决定整个中国区域的发展健康程度。首先,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虽然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有不同的作用,但由于它们都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对于真正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导作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区域战略协调机制的作用,可以消除不同区域战略之间的摩擦和阻力,避免单一的区域战略,增强不同区域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匹配性、耦合性和系统性,使区域战略系统化、一体化和系统化,发挥大区域战略系统的最大作用。第二,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所有六个区域发展战略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应鼓励这六个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发展需要加快战略的推进,如长江经济带战略。尽快在长江上下游城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在产业转移和配套产业领域形成合力,避免产业外流。例如,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战略中,应鼓励山东、河南、陕西等沿线省份加快参与这一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发展,为缓解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停滞压力提供更多动力。第三,加快不同地区的融合。充分发挥中国大型市场的优势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发挥六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合作用,而且要强调各地区特别是省、市、县的综合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甚至法律手段,打破市场封锁、市场壁垒和地区间市场分割,尽快构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的整体和系统优势,提供充足的内需动力。
标题:蔡之兵:统筹兼顾长短期政策,为经济体系“活血强骨健体”
地址:http://www.jsswcm.com/jnxw/3242.html